在双酚A对人类健康影响争议不止的情况下,美国时间9月19日,全球内科学顶尖期刊美国《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刊登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内分泌学科宁光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尿双酚A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低水平尿双酚A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未发现确切相关性。该研究得到国家卫生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的资助,结果将对客观认识双酚A乃至制定符合我国人群水平的双酚A应用政策提供有益参考借鉴。
美国《内科学年鉴》同期杂志发表社论指出:双酚A对人类疾病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大争议,实验室和人群数据一直没有找到确凿的理论依据,宁光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无疑为这种争议提供了新的证据。
美国路透社报道称,宁光教授团队的研究为科学界关于双酚A是否影响人类健康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证据。该团队目前正在随访同批研究人群,以探讨双酚A与2型糖尿病的因果关系。Exeter大学Galloway教授评价说,该类研究非常有意义,就目前研究情况看来,我们仍需要更多的数据关注人类暴露于双酚A的途径,及双酚A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
增塑剂双酚A(bisphenol A, 双酚A)已经使用了几十年,其究竟是否会危害人体健康,仍存在极大的争议。
2008年10月18日,加拿大宣布禁止在婴儿奶瓶制作过程中使用双酚A。2009年3月,美联邦提案禁止在“可重复使用的食品容器”中使用双酚A。2011年3月1日起,欧盟禁止使用含双酚A的塑料婴儿奶瓶。2011年5月30日,我国卫生部公告表示与婴幼儿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中禁用双酚A。
双酚A 对器官发育未完全的婴幼儿与儿童健康的危害已受到高度关注,对于成人健康的影响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
双酚A是在塑料制造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碳氢化合物,连接其他分子形成高分子树脂。作为增塑剂,双酚A是用来制造塑料,包括饮料包装、奶瓶、水瓶、微波炉专用产品、盛装食物和饮料的罐子、牙具、磁盘、眼镜以及医疗器材等的重要物质。通常情况下,双酚A仅少量释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饮食、呼吸、皮肤接触等途径少量吸收双酚A。但是加热或与酸碱化合物接触会加速塑料中双酚A 的释放,人们也常会因为使用塑料产品盛装热饮、微波加热等过程增加双酚A的吸收。据统计,美国人群中约有93%到95%可在尿液中检测出双酚A。
动物研究发现,一定剂量的双酚A进入体内后具有模拟雌激素的作用,可影响性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和糖脂代谢,尤其是器官发育未完全的婴幼儿。大样本的人群研究非常少,Lang等研究者利用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The US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NHANES)2003-2004年的数据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尿中高水平双酚A的人群2型糖尿病患病率更高,这一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对于双酚A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强烈关注。然而,由于该研究存在的局限性,如2型糖尿病未经临床诊断,仅根据被调查者提供的病史信息,且未区分糖尿病类型等,医学科学界对该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争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期通过大样本人群研究,对中国成人尿双酚A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研究得到国家卫生部、科技部、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等的资助,结果刊登于美国《内科学年鉴》(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该研究在3423名40岁以上的社区人群中,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结合病史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明确诊断,并测定了所有研究对象的尿双酚A水平与血糖水平。研究显示,中国40岁以上人群中87.7%可检测到尿液中的双酚A水平,平均水平为0.81ng/mL(四分位间距:0.47-1.43 ng/mL)。研究发现较高水平的尿双酚A(>1.43 ng/mL)显著增加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但是,较低水平的尿双酚A(<1.43 ng/mL)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之间未发现明确的相关性。研究提示,当双酚A的暴露达到一定程度时,可能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但是未发现短期少量的接触对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产生显著影响。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近年来社会上谈双酚A色变,但我国成人体内双酚A平均浓度明显低于美国平均水平,且成人接触双酚A后90%可以通过尿液排出,而美国国立卫生院把双酚A对成人危害分级定为“可以忽略”,因此,公众不必对双酚A过度恐慌。研究认为,高水平的尿双酚A对健康尤其是成年人血糖代谢紊乱的影响应该引起适度关注。此外,要关注特殊人群,包括婴幼儿、育龄人群、乳腺癌或前列腺癌等肿瘤高发人群,尽量减少塑料水杯的反复使用、避免微波饭盒的加热,而改用玻璃制品;购买婴儿奶瓶时则应注意其原料是否符合质量标准,最好选用玻璃或不含双酚A的奶瓶;塑料容器应定期更换等。对于塑料化工生产厂家工人和垃圾处理厂员工等能接触到高浓度双酚A的高暴露人群,应予以必要防护措施减少接触暴露。
研究团队带头人、上海市高校内分泌代谢病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教授指出:“眼下亟需形成稳定支持的科学团队,并有长期固定的监测基地,建立一套长效机制,进行长期的随访与深入研究,从而客观公正科学审慎地评价各类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体健康可能的危害,不仅形成中国自己的相关数据,而且为采取措施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