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问题的力量
2010-11-29 浏览( 来源:文汇报 
 撰稿:万虹
 摄影:

  悬疑剧在医学院的课堂里上演。老师布设迷阵,学生们循着线索破解。双方斗智斗勇——老师绞尽脑汁,既要“卖个破绽”,让学生有线索可循,也要保持“师道尊严”,不能一下子给学生看透谜底;学生们则抽丝剥茧、层层深入,一关一关闯,当他们最终走出迷阵,下课铃响了。
    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08级临床八年制,93名学生被分成10个小班;学院为他们配备了20位经过“特训”的教师,每个小班2位。
    这到底是一堂什么样的课?
   
“拳头的力量”
    08级临床八年制正学到“心血管系统”,课例名叫“拳头的力量”。
    在第一堂“悬疑课”前2天,学生董樑拿到了“序幕”的脚本,这是老师下发的第一张问题纸:“68岁的王女士吃了海鲜后,上吐下泻,急送入院。这是什么病?”
    董樑很疑惑:“不是上心血管系统课吗?怎么给了个上吐下泻的病例?”
    用了2个晚上,董樑在专业医学教学检索系统内搜索,在网上“百度”,最后带着3本医学书和数篇肠胃炎的论文走进课堂。
    “为什么?”“怎么会?”“我查到……”这三句话在课堂上出现的频率最高。面对接连而来的一道道问题,学生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一边看课前准备的资料,一边快速翻书,有时还拿出手机或笔记本电脑,即刻上网检索。
    董樑是其中一个小班的主席,他负责调度8个同学的讨论节奏。他安排一名女生站在白板前记录讨论的全过程,并用红笔标示出要点。上这样的课,学生们的相互协作非常重要,他们要协力“闯关”。
    交大医学院从3年前开始设计这样的课程,这种教学模式的学名叫PBL,意为“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与站在讲台上“我讲你听”不同,PBL课的老师要更多地把功夫花在课前,编写一部“三集连续悬疑剧”,围绕一个案例,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然后在课堂里不断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寻找答案。
    第一堂课,两位老师的话加起来不超过10句,他们静静观察着学生们热烈讨论背后的“破案”思维。
    第一波讨论持续了近50分钟,大家始终纠缠于那位68岁的王女士是不是吃坏了肚子。此时,老师发下第二张问题纸,震住了所有人:“补液后,王女士突然心跳骤停,医生拿拳头猛击她的心脏位置,王女士随后缓缓睁开双眼。”
   
不再“被学习”
    “为什么心跳会停?”直到下课铃声响起,学生们还深陷在问题中。
    下课后,10个班的同学在楼道里相遇,立即重新组合,继续热烈讨论“案情”……
    这种情景,“我讲你听”的课后不会有。
    两天后上第二堂课,8名学生再次亮出各自找到的答案,继续讨论,探讨的内容涉及病理生理、药理、消化道疾病、急救、心血管……他们一会儿讨论人体的体液平衡,一会儿探讨心脏的电活动规律,连患者双眼睑上翻的原因都详细做了分析。
    每当讨论达成共识,老师就会发下一张问题纸。王女士的病情继续跌宕起伏,“剧情”越来越复杂,学生们翻书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学生们靠自己的努力和相互协作,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训练着他们的“学习能力”。
    最终,“拳头的力量”之谜揭开——王女士的吐泻导致了钾的流失,过量补液加重了她的低钾血症,因此心脏停跳,医生则用拳头重新激活了心脏的电活动。
    “大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其实是在‘被学习’,考试结束,遗忘开始。”交大医学院副院长黄钢说:“这是一种认认真真的‘走过场’。”
   
教学相长
    医学院的教改尝试,始于20年前,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推广。这一次,交大医学院痛下决心,在认真分析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后,从教师培训入手,3年来陆续将近百位老师送往台湾、香港、澳洲及美国等地系统培训,同时在学院开设暑期集中培训班,每年至少投入100万元。
    最初,院内对PBL质疑声四起:这样改,学生掌握不了重点怎么办?中国学生比较“安静”,课堂冷场怎么办?
    教务处副处长梅文瀚说:“不必多虑,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是聪明人。”
    组织胚胎学教研室的冯京生老师课后当面夸奖学生:“你们的表现让我佩服,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都很强。”
    PBL课程,对老师也是很大的挑战,它的成败在于“编写剧本”——设计的问题对学生要有引导性,帮他们全面掌握知识要点,帮他们学会思考分析的正确路径。
    “拳头的力量”教案在今年医学院的PBL案例评比中获一等奖。设计者是药理学老师陈红,这个案例源自她的真实经历——她在长海医院做住院医生时,第一次值夜班就遇到了这样的险情。
    有专家统计过,设计一个PBL课程,老师需要花费120-160小时设计、实施和修改。所有参与上课的20多位老师要集体备课,他们来自瑞金、仁济等医院的外科、内科、心血管科,以及医学院的病理生理、药理等教研室。不同专业的老师集中围绕一个课例展开讨论,这让教案设计者压力倍增。新华医院的薛海虹回忆说:“底下坐的都是专家,提意见毫不留情,对我们来说这是很好的学习机会。此外,听学生讨论也是学习。”
   
传授智慧
    “医学院是‘精英教育’的场所,因为将来,人们要把性命交在这些医学生手里。”黄钢说:“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让他们掌握认知策略与智慧技能,全面提升综合能力。所以一定要作教学改革。”
    目前,PBL课程在交大医学院全部课程中已占到20%。首批接受了PBL课程训练的学生眼下已在临床实习,仁济医院消化科医生、硕士生导师郑青明显感到,这批学生比以前来的更自信、更敢于提问,也更懂得学习。
    据介绍,PBL于30年前开始在美国医学教育领域推广,现在也已被教育学院、商学院、工程学院以及一些高级中学采用。教育界公认,PBL虽无法取代传统教学法在基础、常规知识传授方面的作用,但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知识保持时间和综合素质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原文下载:http://ewenhui.news365.com.cn/wh20101128/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2025年临床骨干师资培训班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党支部与医学院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