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4日至15日,以“结核病研究与临床诊治研究进展”为主题的166期东方科技论坛在上海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此次论坛是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联合承办的。与会的60余名中外著名专家就结核病这个当前世界医学难题展开了专题研讨。
据介绍,东方论坛是当前科技和医学热点和难点进行科技界高层对话的重要平台,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主办的。本次论坛展示了国内外结核病防治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并为促进我国结核病防治与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动力。
会议期间,来自复旦大学的闻玉梅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赵国屏院士、中国防痨协会理事长端木宏谨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的陈焕春院士等专家先后就结核病的发病格局和趋势、结核病的分子进化、结核病在中国的流行病学调查、动物结核病的传播特点和防控工作做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作为本届东方论坛的执行主席,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的沈浩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张颖教授分别就结核病的免疫学挑战和结核菌耐药菌的最新前沿进展进行了专题演讲。此外,来自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法国巴斯德所、中国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中科院微生物所、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同济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分别就结核菌的基因组学研究、耐药发病机制研究、结核菌冬眠及复苏机理、宿主对结核菌的易感性等方面的发现和体会进行了交流,并对目前结核病诊疗的管理模式、结核病的个体化治疗、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的管理等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
据了解,近几十年来,我国结核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结核病防治作为国家传染病专项研究的三个方向之一,我国政府希望利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投入,解决结核病的防治问题。然而,就现阶段而言,结核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结核病的诊断至今尚缺乏理想的快速诊断手段,多重耐药的结核病例还在增多,结核病合并艾滋病也成为治疗的难点。以上种种均为结核病的防控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新的研究理论和研究策略,带动和提高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有效性是值得从事结核病研究的科研人员深入思考和交流的重点。而加强国内临床和基础的结合、加强和国际研究团队的合作可望成为结核病研究的新模式。
与会专家同时还一致认为结核病的研究必须加强临床和基础的结合,切实解决临床的新病人筛选难、耐药结核病诊断难、多重耐药结核病缺乏有效药物等难题,从而为降低中国结核病的发病率和传播率提供新的思路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