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科院士面对面访谈活动顺利举行
2019-12-21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12月20日下午,以“理想点燃激情,信念引领人生”为主题的“2019新科院士面对面”访谈活动在懿德楼二楼报告厅顺利举行。本次活动旨在激励医学生和青年教师树立人生理想,树立奋斗目标,以榜样的力量勉励自己砥砺前行。

2017年医学院“新科院士面对面”访谈活动取得了很好反响。真是弹指一挥间,两年过去了,新科院士又来了。2019年新晋的四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江、董晨、马兰和王松灵专程赶到医学院,继续以“理想点燃激情,信念引领人生”为主题,与医学生、青年教师、青年医生畅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本次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办公室主任蔡伟和附属瑞金医院神经内科医生钱逸维主持。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副院长江帆等全程参与。

第一位走上“讲坛”交流的是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陈子江院士,她主要从事妇产科学、生殖医学和医学遗传学领域的临床诊疗与科学研究,在女性生育力保存,促进我国妇女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被问及如何看待多点执业时,陈子江院士结合自己的从医经历表示,换一个新的平台可以给自己更大的挑战,必然也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但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多点执业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的医疗资源和服务。谈及医学原创技术的产出和推广时,她说,医学教育首先要循规蹈矩,不能为了原创而原创,根本目的是造福患者,要以在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去原创。陈子江院士的学生、附属仁济医院青年医生齐家也特地来到现场,为敬爱的老师献上鲜花,并分享了自己与导师之间浓厚的师生情谊故事。

第二位嘉宾是免疫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董晨院士,他长期致力于T细胞分化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董院士在交流中回忆了自己当年选择免疫研究的心路历程,幽默地表示,出名要趁早,但不要太早,因为会太快触及到自己的透明天花板,碰到自己的瓶颈,会迷失方向。董院士本科毕业之后就赴美国深造,有着长达十几年的海外学习经历,当被问及海外游学对医学生的成长有何帮助时,他表示外出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学识的增长,更多的是人生历练。面对当今免疫学迅速发展,董院士认为免疫学每过几年都会有一次新的浪潮,都会带来新的医学问题、新的药物发现,免疫学和健康问题越来越密切,他希望医学生要在人体的免疫系统中找到规律,在疾病里找到医学办法,在临床和科研的实践中介入免疫学。现场不但播放了董院士在美国的老师、耶鲁大学免疫学系创始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Richard A. Flavell教授特意录制的祝贺视频,董院士的博士交流访学学生,医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钮晓音也到场献花,跨越国界的医学传承之情令人动容。

神经药理学专家、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院长马兰院士是第三位访谈嘉宾。她主要致力于记忆与药物成瘾机制,层层剥开毒瘾之谜。马院士从事基础研究,她觉得教师是学校的主体,对于教师来说,教学和科研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学校不仅仅是传播知识的地方,更加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

她回忆起当年下乡插队的经历,认为艰苦的磨练和对国情的了解使自己所能够接受人生“下限”很低,之后每每遇到不如意的时候就不会沮丧,她勉励医学生面对不如意时要知足,面对所期望的要学会感恩,感恩自己与同龄人相比拥有的额外的机会,因此自己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给自己设定一个更高的标准,更加努力。当谈到脑科学时,马院士认为生命科学是目前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而脑科学是在生命科学的前沿,脑科学研究距离理解我们的大脑工作原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希望医学生保持一颗做科研的好奇心,才能推动基础研究的发展。基础医学院神经科学学科组2017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苏鑫裕为马院士献花,作为脑科学研究领域的“新人”,他向马院士请教了自己在基础研究中的困惑,并得到了亲切的指导。

第四位登台的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的口腔医学专家王松灵院士。他长期研究唾液腺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牙发育和再生。针对国外牙医学院和医学院分开,与国内的口腔教学存在着差异的现状,王院士作了细致的解读。他指出,中国的口腔教育模式沿用了苏联模式,口腔颌面外科是中国特色,而在美国是分散在耳鼻喉科和头颈外科。在我国,口腔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联系更加紧密,覆盖面更广,发展更有内涵。当被问及干细胞产生牙的问题时,王院士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他把牙髓干细胞比作生物医学领域的房地产,怎么把这个大楼盖好,做强做大,干细胞在临床的合理规范应用至关重要。现场,王院士的老朋友,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科的俞创奇教授为他献花,并为在场师生深入浅出地讲述了王院士在口腔领域的研究成果。

在交流互动环节,四位院士联袂登台,并就同学们关心的成为院士的秘诀、如何看待青年时的焦虑和迷茫、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等问题进行了亲切的互动,院士们金句迭出,娓娓道来,他们幽默风趣的回答频频赢得现场笑声和掌声。

儒雅的董晨院士自诩是个勇敢的人,认为凡事要“Follow my heart”,认真倾听自己的内心,跟着内心走,才能走得更长、更久、更远。被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的马兰院士认为人生就是要去经历,努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能感受到其魅力所在。严谨的王松灵院士则讲道,成功的道路需要有“三坚”,即坚持、坚守、坚定,具体说就是需要坚持不断克服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毅力;需要坚守做人的底线,尤其是学术的底线;需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有“不撞南墙不回头,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的决心和勇气。温婉的陈子江院士则勉励医学生们不忘初心,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对别人有意义的事,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院士们的大家风范、循循善诱,赢得了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也让在场学子们感受到了“专注、坚持、感恩”永远是学医人逐梦的必备品质。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