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走进西院新教学楼709教室,为2009级临床五年制三班的32名同学上课,这堂课具有特殊的意义,这不仅是陈国强院长作为班导师的第一课,也是医学院在本科生培养阶段实施班导师制度的第一课。
10月26日,交大医学院学生工作部发出倡议:在2009级本科生中试点推行班导师制,由科研人员担任班导师,直接、全程参与本科生培养,提升人才培养内涵。10月29日,医学院网站在首页显著位置向全院发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实施班级导师制的倡议书》。倡议书发出不久,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便带头报名担任班导师,在两三天的时间里,目前已有12名PI纷纷响应,积极报名担任本科生班级导师。
陈导的第一课:用爱为学生导航
坐在同学们中间的陈国强教授有着多重身份,既是院长,又是老师,还是朋友。
“大家可以叫我强叔。”一句话拉近了与同学们的距离。“爱要用心”,他鼓励大家讲真话,以笑容诠释了“用爱为学生导航”的倡议。“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过去比较强调授业,忽视了解惑、传道,现在我担任大家的班导师,是要兑现教师应该发挥的功能。”
陈国强向同学们强调,应该珍惜大学期间的快乐时光,要注意锻炼意志、陶冶情操,主动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培养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思维能力,提升智慧和悟性。“世上最容易的是放弃,最难的是坚持。”陈国强激励同学们要敢于在科研道路上“奇思怪想”,坚持向着自己的梦想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在坚持中不断完善人格,成就智慧。他承诺,自己实验室的大门永远向同学们敞开。自己将会在同学们的本科时光里一直以班导师的身份陪伴大家成长,每个月都会与同学们见面交流。
本学期接下来的两个半月,在陈国强计划中已有四次与同学们共同的活动安排。这些活动,既有向同学们介绍自己走上医学之路的互动讲座,也有同学们与医学前辈们的面对面交流,又有结合本专业的社会实践。在听到这些内容丰富的安排计划时,同学们都十分期待。为了更加方便与同学们的联络沟通,陈国强过去的学生、现在已在医学院工作的徐含章老师担任副班导,担任辅导员的孙月霞老师也将一同做好同学们的日常教育工作,形成“班导师+副班导+辅导员”的日常培养模式。
帮助本科生解决“学什么、怎么学”
与普通的高校辅导员有不同的分工,交大医学院班导师队伍将由医学院院领导、“973”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PI)等科研骨干组成。他们将依托专业优势,指导本科生在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等方面进行提升。
“从小我的理想就是想当一名科学家,现在的本科学习中好像与科学研究接触不多,我应该怎么才能实现梦想?”魏哲同学表达了自己的困惑。的确,对于刚刚迈入大学校园不久,面对繁重课业的医学生来说,如何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如何建立对所学专业的兴趣?如何结合自身特点选修课程?如何结合专业设计未来的职业生涯……诸多困惑,都需要有师长帮助他们化解。交大医学院学工部的倡议书中提到:学院希望班导师能够“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制定培养计划,充分发挥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潜力。”并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作为班导师应着力完成的重要目标。
交大医学院在本科生中试行班导师制,希望应对新形势下国家对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对接大学生思想状况多样化和个人成才发展的需求;同时希望能够有效弥补专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覆盖的指导大学生专业学习,尤其是指导学生解决“学什么、怎么学”等重要问题,进而增加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打破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围墙
“把最新研究成果纳入教学课堂,和学生分享科学研究过程中形成的研究方法、体会心得与科学精神,大幅提升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整合能力、科研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这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作为班导师的学术带头人(PI)们的要求。
新任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的陈国强教授说:“高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视教学的他上任伊始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瑞金临床医学院听本科生上课,了解教学情况。医学院将通过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科学精神、科研能力,紧密跟踪国际前沿的科研带头人参与教学;通过学科建设培养一批具备科研思维的教师,并通过这批教师提升医学院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努力打破教学与科研之间的围墙。
班导师制度是推进打破科研与教学之间围墙的一项重要举措。学院在本科生培养阶段试行班导师制,就是希望通过PI们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尽早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陈国强说:“大学生在本科期间就要培养科学意识,多参加学术活动,来提升科研思维的能力。日常科研实践培养的思维能力比在考试中取得好分数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