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的医学院“卓越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已经出台,这是日前记者在采访该院副院长黄钢后获得的信息。
黄钢说,教育部即将出台有关卓越医师、卓越教师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我们将坚决贯彻和落实相关的精神和工作,这对于我们培养出一批未来具有较大发展潜质的医学卓越人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早在4年前,医学院就启动了医学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制定了较为系统的教育教学框架。如今在这个顶层设计框架基础上,医学院又推出了《卓越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方案》,并针对临床医学专业长学制和五年制学生,分别形成了卓越创新型医学人才培养和卓越职业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体系。黄钢说,推进卓越医师培养计划,既是多年来学院医学教学改革的稳定延续,同时也是该项工作一个新的更高起点。我们的目的,就是继续加快医学教育的规模、层次、类型和结构的调整,更好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医学人才的培养质量。
众所周知,传统的医学教育与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明显的缺陷,该模式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主轴,着重聚焦于疾病的诊治忽视预防与保健问题;注重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却忽视对其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升。教学中,以学科为中心,课程门数与教学内容不断增加,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越来越少,由此不利于他们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养成,最终阻碍着我国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摈弃传统医学教育的缺陷并积极推行卓越医师培养计划?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黄钢说,医学院首先确立了教学改革的重点:即从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转为培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良好素质,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体系,二个主体,三个层面,四个贯通”的教学主体构架。
“一个体系”即以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临床实践、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形成统一整合的教学体系。“二个主体”,即在教学中完整体现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人才培养是大学最根本的使命,学生是主体;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充分激发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是医学院的首要任务之一。“三个层面”,即构建学生基础实验、临床实践和科研训练三个层面的能力培养。增加综合性、探究性实验,增加临床病例分析和循证医学研究,强化科研技能、科学思维与创新意识的培养。“四个贯通”,即打破传统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分段式”的培养模式,实现基础医学理论与实验、临床医学理论与实践、医学人文与职业态度、科研训练与创新能力培养四方面内容的贯通。
针对长学制学生,《培养方案》依据“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加强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的学院办学原则,以培养“少而精、高层次、高水平、国际化”的医学创新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而对五年制学生,参照我国本科医学教育的标准,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注重素质和发展个性”为原则。培养能承担起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防治工作,能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卓越的职业型医师,同时也是复合型人才及研究生系列人才输送的主要优质来源。
为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这一核心理念,学院在教学中改革了教学内容予方法,推行以器官系统(或问题、病例)为主轴的问题导向性学习(PBL),以临床医学问题为切入点,将基础各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进行横向整合和纵向衔接,改变以往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和科目的分类,由此打破了传统的医学前-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三段式的课程结构。整个课程体系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注重医学与人文、生理与心理、预防与治疗的有机结合,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人文素养和科学研究贯穿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不断线,相互交错融合,几次反复,循序渐进,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呈螺旋式上升。同时通过早期接触临床等方式,促进基础和临床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前后贯通;并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使学生不仅掌握各学科知识,更体会医学人文精神,提升学生发展的后劲。
《培养方案》还推行课堂教学与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不同学科及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采用PBL(以问题为导向)、CBL(以案例为导向)、TBL(以团队协作为导向)、RBL(以探究为导向)等教学方法。同时大力提倡和推广网络教学、CAI技术等手段,创造生动、直观、活泼的教学情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对长学制学生,医学院实行了三段式的导师制。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分别在通识教育阶段、医学基础课程阶段和临床阶段安排导师,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业状况,及时解决思想、学业、科研和临床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学院还借鉴国际先进人才培养的理念,走校内教育和国际培养相结合的道路,积极为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学生创造各种类型的国内外学习的交流活动。
对五年制学生,继续加强通科医学教育,扎实医学基础知识与技能,为更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及研究生系列的教育打下基础。在临床实习中,除内外妇儿外,加强急诊、老年和妇幼保健等综合病房的实习。
传统的考试方式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不利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因此《培养方案》还改革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建立起学业成绩全过程的评定体系,其中包括多站式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计算机模拟病例考试、测验、观察记录、查阅实习手册、笔试等,以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技能、行为、态度和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及人际交流能力。
此外,《培养方案》还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卓越创新型、卓越职业型医学人才分阶段的培养做了详细而周密的部署。
[attachment]4d085577[/attach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