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人话四十年】茅爱武:将介入事业进行到底
2018-11-15 浏览( 来源:同仁医院 
 撰稿:贾一平
 摄影:

  【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大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题主线和奋斗目标,在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栏目“四十人话四十年”。

  本期访谈人物:附属同仁医院影像介入科主任医师 茅爱武

  1978年,改革开放为科学技术领域送去了春风,走出阴霾的中国大地,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全新的发展时代来临了,在上海仁济医院放射科的教室里,一位老人正在认真地讲着课,他就是我国著名放射学家、时任放射科主任的徐惊伯教授。而在台下的众人中,一位清瘦的青年医师听得格外认真,参加工作没多久的茅爱武当时恰在仁济医院放射科进修学习。“那时候我们最怕的就是徐教授的读片会了,他老人家的严厉是出了名的。所以大家都十万分认真地准备、不敢有一丝懈怠,生怕被训。”茅爱武感慨地说,回忆起四十年前的那段时光,彷如就是昨日,记忆犹新,老教授对医学事业的热爱、对学术的严谨、对业务的一丝不苟,让他受益终生,同时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医学影像基础。

  上世纪80年代,介入放射学在国内刚刚起步,当时上海也只有少数三级医院开展相关的技术。茅爱武却敏锐地意识到这项微创技术将会对未来临床诊疗带来深远的意义。在老主任高中度的支持下,他毅然投身于介入医学的临床实践中,目光聚焦于中晚期肿瘤的介入综合治疗。茅爱武说:“那时候,真的是白手起家,可用的器材匮乏,所有操作只能在胃肠机上做,辐射大、条件很艰苦。”困难虽然很大,但他毫不气馁,虚心向同行求教,大胆尝试,技术上不断突破。

  当时为了给一位晚期肿瘤患者疏通严重梗阻的十二指肠,茅爱武大胆引用国际上刚起步的金属支架新技术,由于没有现成的肠道支架,也没有可供参考的支架操作步骤文献,他就用食管支架及输送器械,在X线下花了整整3个多小时也未能将导丝插送过狭窄段。当茅爱武怀着沉重的心情把病人送回病房时,患者却对他说:“茅医生,请您再想想办法试一试,放心大胆去做,就拿我当试验品,无论出现任何结果我都能接受!”被患者的坚持与信任深深打动,他下定决心要啃下这块硬骨头,一个人在机房里把操作器械拿出来再次进行比划,不断反省自己的操作过程、寻找失败的原因直至深夜。第二天,他又多次改进支架及输送器械,经过反复尝试直至凌晨,终于在同事配合下,他成功地把支架放了进去,这是国内首枚十二指肠支架。当茅爱武宣告手术成功时,一贯坚强的患者不禁喜极而泣,这情景令人终身难忘,也激励了他的工作热情,从此他更加痴迷在介入放射学的世界中。

  介入科收治的患者大多是中晚期恶性肿瘤,病情重、变化快,临床工作非常繁重。这样的患者其它医院大多已不愿意接收,时间一长,身边不免有抱怨及质疑的声音。茅爱武却认为中晚期并不代表可以就此放弃,如同慢性疾病一样,如果通过治疗能够延长生存期,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对患者而言也有很大意义,是对他们生命的尊重,因此依然按照自己的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在某次国际性学术大会上,当茅爱武发言已毕,一位华裔老专家特意走过来找到他,亲切地握着他的手说:“我干肿瘤科多年了,深知延长患者生命多么不容易。茅医生您所做的工作太有意义了,希望您能坚持下去。”茅爱武深受感动,他说:“从那刻起,我知道今生将与介入为伴,誓将介入事业进行到底!”

  在之后的20余年里,茅爱武自愿放弃所有的工休假期,义务加班加点,从不计较得失,主持和指导操作了万余例介入治疗手术, 拯救了无数的濒危病人。他先后引进和创新了50余项技术,经专家鉴定他的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胰腺癌、胆管癌以及癌性疼痛的介入治疗取得优于传统方法的临床疗效;并在处理食管支架、胆道支架和肠道支架并发症以及胃肠瘘、气道瘘的封堵治疗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由于茅爱武在消化道支架研究方面的技术专长不断提高,业内专家诙谐地称他“无孔不入”,而他研制发明的“茅式支架”已在国内普遍使用并大量出口欧美。

  “都云医者痴,谁解其中味”。四十年斗转星移,科技日新月异,但不变的是治病救人的信念。“将介入事业进行到底”,这是茅爱武的毕生追求,也是一位共产党员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历程。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