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8325080720.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db05080742.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9cf5080771.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5f15080760.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16a5080749.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f0c5080755.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dec5080712.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d2d5080711.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8325080720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db05080742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9cf5080771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5f15080760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16a5080749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f0c5080755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dec5080712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9/x_d2d5080711_s.jpg 1 2 3 4 5 6 7 8
2018-09-24 浏览( 来源:院长办公室 
 撰稿:
 摄影:
 

  “您是交医文化与精神的缔造者、践行者、表率者,是当代交医人最宝贵的财富,感谢您为医学院的发展做出的重要历史性贡献,祝身体健康,生活幸福!”这是最近陈国强院长抽空探望十余位资深专家学者、名医名师,祝他们中秋、国庆快乐之时,饱含深情的肺腑之言。与8年前,他刚担任医学院院长伊始的两周内走访三十几位老专家、老干部相比,我们不禁感叹,时过境迁,人生无常,变的是多位我们敬仰的、德高望重的前辈长者已离我们远去,不变的是他们身上承载的那份对生命的敬畏、对医学的执着、对人才的渴望和对学科发展的冀望,多年来始终让我们深受教育。在拜访中,前辈们都为医学院的发展感到自豪,也为未来的发展出谋划策,并鞭策我们务必拥有忧患意识,继续解放思想,努力前行。

  陈国强告诉随行人员,即使再忙,也必须抽空看看他们,尽管他身不由己,无法亲自看望每一位德高望重的师者。他说:“每年中秋等传统节日,我们探望医学院的资深专家们,一方面是向他们表达晚辈们的敬意并送上美好的祝愿,更重要的方面是想借助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积极倡导树立敬畏历史、尊师重教、尊医重卫的优良传统和传承文化的自觉,因为对医学院的发展和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来说,文化传承实在是太重要了,而这些资深专家的经历都是我们学习和感悟何为交医文化的最生动的教材。从他们身上,我总感受到一种力量和责任,总觉得我们这一代缺少点什么。”

  在亲切交谈、坦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更为这些资深大家们依然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投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临床一线,继续发光发热感到敬佩:王振义院士前些天还站上讲台,并继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诫青年一代,在事业上要争做“红牡丹”,但在名利面前要学会做一朵“清贫的牡丹”;陈家伦教授三句不离本行,思考并期盼我国在医学科学和医学技术领域能有更多更大的原创性成果产出;张圣道教授依然热切地关注并为如何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献计献策;邱蔚六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为学科梯队建设甘做“铺路石”、一心育英才;顾健人院士时时心系肿瘤所的改革与发展,并为之坚持、坚守;戴尅戎院士充满激情地推动着医学3D打印这一前沿交叉学科的不断发展;项坤三院士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科学的纯粹热爱与追求;王一飞教授总在交流的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医学院未来发展的关切与期盼;汤雪明教授回顾医学院的学科改革历程,回首当年一往无前,勇敢面对改革重重阻力的往事感慨不已。

  回到办公室后,陈国强与随行人员说:“从他们身上,大家应该深切地感受到了医者的温度与情怀,看到了学者的风骨与气节,体会到了长者的谦和与包容,这就是流淌在交医血脉中的亘古不变的文化基因。”他感叹道:他们的一言一行、一字一句,无不透露出浓浓的交医情、医学情和深深的家国情怀。长辈的大局意识和思考问题的格局一直是自己学习的榜样。医学的温度与情怀,就是在这样的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代代相传。在他看来,格局与情怀需要时间的积累与沉淀,而这种积累与沉淀的根基还在于公而忘私的精神和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他说:“在这个物质飞快发展的时代,如果没有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我们的躯体就会丧失灵魂,徒有躯壳;在这个医学技术日新月异、人民健康需求日益增长的时代,如果没有文化与精神的传承,我们的医学就会失去温度,沦为工具。对交医来说,我们是幸运的,因为这些名医大家身体力行的淡泊名利、心如止水的处世姿态,严谨求实、甘于寂寞的科学精神,无私奉献、提掖后学的师者情怀,正是治愈我们灵魂、提升医学温度的‘名医良方’,是我们必须永远敬畏、永远传承、永远发扬光大的。”

  进入新时代的交大医学院更需要坚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培养有灵魂的卓越医学创新人才更需要文化传承的支撑,实现“世界一流、中国特色、上海气派、交医特质”的发展目标更需要精气神的积淀,在这中秋团圆之日,他更希望全体交医人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在敬畏历史、传承文化中,把握机遇,面对挑战,与医学院同频共振、凝心聚力聚智,在拼搏与奋斗中,书写更加美好、更加壮丽的交医篇章。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2025年临床骨干师资培训班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党支部与医学院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