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大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题主线和奋斗目标,在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栏目“四十人话四十年”。

本期访谈人物: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张皙教授
张皙出身医学世家,从小耳濡目染,她很早就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为了当医生,张皙几乎放弃了所有原来的业余爱好,她常说:“如果你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要做好为医学奉献终生的准备,你的心中要始终装着患者。”
上世纪八十年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得到飞速发展,但是很多配套技术却跟不上。例如手术把玻璃体切除之后,用什么去填充眼睛里的空缺部分?当时全球范围内都是用空气或硅油,但并不是最佳选择。寻找一种气体,可以达到比空气更好的填充效果,成了当时全世界眼科医生都迫切希望解决的难题。在国外学习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张皙在一家化工厂里发现了C3F8气体。C3F8学名全氟丙烷,在常温下无毒,无色,透明,由于它在自然环境下吸收氮气,体积会膨大,不仅能给视网膜足够的顶压力量而且被吸收的速度很慢。直觉告诉张皙,这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比空气更适合用于填充的气体。
回国之后,张皙一直对C3F8气体念念不忘。1990年,张皙和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其他5名医生一起,拿着两万元经费,成立了C3F8课题小组,和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共同开始了“C3F8气体视网膜脱离手术的临床应用研究”。张皙和研究小组成员从零开始,研究了C3F8的物理性能、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

在课题小组的努力下,中国的C3F8气体在1992年终于被成功应用到眼科临床,并且把视网膜脱离治疗的成功率从94%提高到98.6%。这项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眼科学界引起轰动,也获得了全球的肯定。仅仅用两万元的经费,就创造出如此高质量的临床研究成果,面对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张皙和她的研究小组没有沾沾自喜,更没有因此而停下前进的脚步,在她看来,C3F8气体和需要使用它的患者之间,仍然有一道没有跨过去的坎。
当时C3F8都是装在大钢瓶里,运输和消毒都困难,手术上存在隐患,为了普及这项技术,张皙团队决定研究气体小包装。小包装研发十分艰苦,张皙找了很多不同材料,最后经过比较,选择了输血袋的包装材料。2000年,C3F8气体小包装获得发明专利号,并在2001年获得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2007年2月,张皙团队为患者所做的努力终于成为现实,C3F8气体小包装专利转让并获得产品注册号,开始作为流通商品使用。全国除少数几个省以外,均已经采用C3F8来治疗视网膜脱离,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现能够代替的其他小包装方法。
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包装,却倾注了张皙和她的团队二十多年的心血。面对赞誉,张皙却说这归功于时代的发展,要不是改革开放,我们的医疗水平只能停留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到不了今天。她说:“回顾改革开放40年,国外先进医疗器材的购入、新药物和先进医疗技术的引进大大提高了眼科的诊疗能力,过去许多不能治疗的眼病也变得可以治疗,很多手术的预后也随着器材的更精细化、技巧的微创化,变得除了解剖复位,还能达到视力的恢复、提高。”

张皙常对科室的年轻医生这样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了最好的医疗器材,有了一流的技术,但是对待病人还是要有一颗心。”“用心看病”,这是张皙从医至今始终不变的座右铭。“我的病人大都是从小看起的,现在他们也50多岁了。有些病人由于遗传的关系,家庭成员先后在我这儿看病。”张皙说,“医生对待病人,不能仅停留在看病治病上,要像对待朋友一样去对待你的病人,像关怀家人一般去关怀他们的病情,用微笑化解恐惧,用关怀拉近距离,用高超的医术送去光明。”或许正是这份不变的“用心”,让她在播撒光明的路上走得从容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