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弘扬中医文化,普及急症救治知识,5月16日下午,医学院闵行校区于东中院4-401教室举办中医急症治疗科普讲座暨端午香囊制作活动。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彭崇胜围绕“理论学习—实践操作—文化体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为大一医学生带来一堂融知识性与体验性于一体的特色课程。

岐黄妙术解急症:从经典方剂到穴位急救的立体课堂
活动伊始,一段回顾中医急救发展历程的专题短片在现场播放,带领学生从《黄帝内经》中“急则治标”的理论出发,逐步了解中医急症救治理念的历史演变与现代实践。彭崇胜系统梳理了中西医急救融合的路径,通过互动问答激发学生兴趣,现场气氛热烈。在方剂解析环节,课堂化身“药材实验室”。彭崇胜依次讲解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藿香正气水等经典方剂,结合图文资料展示药材组成、配伍逻辑及临床应用场景。他特别指出,安宫牛黄丸的清热开窍、紫雪丹的镇惊安神、藿香正气水的化湿理气,均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理念。通过方剂演变的纵向解析,学生们对中医药在急症治疗中的专业价值建立起系统认知。
在“非药物应急干预”模块中,彭崇胜详细讲授人中、百会、内关等关键穴位的定位方法与应急功能,并同步演示标准按压技巧。在人体经络示意图的辅助下,学生两两配合练习,将理论知识有效转化为具备实操性的应急技能。

中西医协同实践:在对比中凸显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
课堂中,一则关于颅脑损伤康复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影像引发在场学生的深入讨论。通过对比分析影像资料前后病情变化,彭崇胜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医在现代急救体系中的协同作用,尤其在患者康复阶段所展现出的整体调理优势。他指出:“现代急救体系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传统医学的参与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大康复空间与治疗选择。”
香囊中的本草智慧:文化传承中的健康生活方式
活动最后,恰逢端午节临近,香囊制作环节将传统文化体验与药理知识相结合。彭崇胜介绍了艾叶、薄荷、苍术、迷迭香等常见中药材的性味与功效,并结合学生需求提供香囊配伍建议,如安神助眠、提神醒脑、驱蚊防虫等。学生们亲手制作香囊,将中医药文化以实用而富有仪式感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

传承千年智慧,厚植医学素养
此次中医急症治疗讲座与文化实践融合的活动,充分体现了医学教育“知行合一”的育人理念。通过直观、生动、实用的教学方式,不仅拓宽了学生对中医急救体系的理解,也增强了其应急处置与文化传承的综合素养。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医药的急救智慧正以全新姿态焕发活力,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