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对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为深入贯彻党建引领社区建设的精神,推动医学生党支部专业优势与基层社会治理需求的深度融合,3月19日,交大医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携手复三居民区党总支组织开展“学雷锋”社区治理Citywalk志愿行动,黄浦区人大代表、医学院组织胚胎学与遗传发育学系博导黄雷教授、复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董晓瑾及支部书记、党员青年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以“党建引领社区共建,共绘银龄健康蓝图”为主题,围绕社区文化探索、老年人健康需求调研及急救培训三个方面展开,旨在加强党员党性锻炼的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

社区行:探寻红色足迹,感悟文化传承
踏着午后的暖阳,支部党员们齐聚复三社区,在社区党支部书记董书记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别具一格的“Citywalk”红色党课。复三社区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见证了上海近代社会的发展变迁。
从“不贩售迷你档案馆”到“萌宠Park小站”,这些别具一格的空间设置体现了社区治理中通过创新空间功能设计来增强居民参与、提升生活品质的生动案例。从文化融合与地化设计,从多功能微阵地到共享空间,折射出的是社区治理在精细化需求导向中的细分空间,同学们表示行走参观中看到的文化的传承不仅停留在建筑,更是呈现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记忆,让党建引领的社区治理更有温度。
从“中国近代雕塑之父——张充仁画室”到“以笔为剑的革命者——邹韬奋纪念馆”,一砖一瓦,一门一窗,法式新式里弄住宅背后领略的是不一样的红色魅力。一位是世界雕塑艺术大师、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有着崇高的家国情怀,秉持“学习本领,报效祖国”。一位是“笔为戈矛,以文抗敌”的新闻先驱,他的奋斗精神伴随着讲解员对邹韬奋先生波澜壮阔一生的讲述,在馆内陈列的旧报刊、文稿和历史资料中,党员们深刻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责任与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为社会奉献的初心。这场行走党课不仅让党员们在脚步间探寻城市历史脉络,更在沉浸式学习中感悟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
同学们说这是第一次走进上海旧时里弄,第一次对基层治理有了直观的了解,真切体会“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重要理念是在坚持法治、德治、自治、共治相结合下的“零距离”服务。





社区声:走进托老所,倾听银发心声
在完成了这场小巷间的红色文化之旅后,党员们来到了复三社区托老所,聚焦社区老年人群体的健康与养老问题。此次调研由医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葛贇主持,复三社区党支部书记董书记向党员们详细介绍了社区的老龄化现状,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慢病管理、精神慰藉以及紧急救助等问题在基层治理中的挑战。
董书记指出,社区老年人慢病管理意识虽在逐步提高,但由于信息获取渠道有限,许多老人仍然缺乏科学的健康管理知识。同时,独居老人面临较大的突发风险,社区在应急救助方面仍有提升空间。党员们认真聆听,并结合医学专业背景,就如何优化社区健康服务提出了初步设想。
通过此次调研,支部党员更加直观地理解了社区健康服务的现实需求,也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党支部如何利用专业优势开展精准帮扶,为社区老年群体提供更高效的健康支持。


社区康:践行初心使命,守护社区健康
为切实提升社区老年居民的急救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支部发展对象朱淼同学带领大家开展了一场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培训。在详细讲解AED的原理、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后,为了巩固培训效果,党员们还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设置了模拟急救场景,通过情景再现的方式,帮助老人们在实战演练中掌握正确的急救技能。通过这一实践环节,社区支部书记们不仅增强了安全意识,也对自身健康管理有了更多的信心。

从关注社区老年人需求到普及急救技能,从感悟历史文化到探索基层治理,党员们用专业与实践证明,雷锋精神是过去的丰碑,更是当下的行动指南。黄雷老师在活动后与同学们的交流中指出社区是“绣花针式治理”,其本质是通过党建引领、网格化服务、多元共治和技术赋能,将治理资源精准投放到社区“神经末梢”,其核心在于以居民需求为“绣布”,以精细化服务为“针法”,最终绣出既有秩序又有温度的社区图景,本次的“学雷锋”citywalk活动不仅是一次社区服务的实践,更是一次青年党员党性锻炼的深刻历程。通过行走党课,党员们在历史街区中感悟红色精神,汲取文化养分;通过需求调研,党员们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为后续精准服务打下基础;通过急救培训,党员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学生的使命担当,为社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健康保障。社区治理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党建引领更是其中的关键动力。未来,交大医学院本科生第一党支部将继续深化与复三社区党支部的合作,推动“社区微视角下的民生诉求和社区营造”系列活动落地生根,让青春在基层绽放光芒,让党旗在社区一线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