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子承父业是荣耀也意味着艰辛
2016-06-28 浏览( 来源:新民晚报 
 撰稿:王蔚
 摄影: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是毕业季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收到的6份最后一篇同一主题的“作业”。6位2016届毕业生都是“医二代”,今天起,他们都将正式奔赴各自的岗位。文中既有对子承父业的兴奋,但也流露出了不少初入医门的困惑。

  和病人沟通不太容易

  博士毕业生许天源是瑞金医院泌尿外科医生,他不解的是,为什么有时耐心给病人讲解病因和康复事项时,很多人却不想听。“我父亲是耳鼻喉科医生,他也常常被个别暴躁的病人弄得很难堪,有时干脆就抱怨,那么小小的一个鼻子毛病,你怎么就治不好?以前,对这样难缠的病人,我总觉得只要耐心就行,但轮到自己当医生了,发觉并不是那么回事。”小许说,“泌尿科来的病人,其中有不少其实已经在一些江湖游医那里看过了,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病有些避讳,但越这样越耽误病情。而当我告诉他们,即使是像前列腺炎这样的病,也是要综合治疗的,而且还会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可总有病人觉得我是在故意刁难他们。”

  坚定选择当儿科医生

  “我和妈妈都是儿科医生。在我国,每1000名儿童共享0.43位儿科医生,所以,我们简直就是两块金砖啊,还是纯金的。”硕士毕业生郭翀,但她最终选择了去福建省妇幼保健院的儿科与母亲做同事。

  刚有了一点行医的体会,小郭就感慨不已:“这些年的学医经历和实习工作,我发现医生有时真的是很无奈的,不是什么病都能治好的。而且,国内有一个观念还没有完全与国际接轨,那就是健康完完全全是自己的事情,平时要注意锻炼,要保养好身体,而不是生了病就把一时治不彻底的原因全怪罪于医生。特别是成年人,更要对自己的身体负责,其实,有相当一部分成年人的毛病,明明就是自己作出来的,却怪医生没本事治疗。这也是我坚定选择去当儿科医生的原因。”她说,喜欢与孩子沟通,喜欢用自己的医术去解除孩子的病痛,“有时,当我一眼看到病历卡上孩子的名字,有的叫范斯哲,有的叫龚其俊,还有个叫希米露,我就忍俊不禁,这样的工作多有意义啊。”

  想赚大钱不会做医生

  硕士毕业生吐尔洪江·瓦哈甫将去新疆医科大学读博士,博士毕业生姜毓将去瑞金医院外科工作。他俩都有一个共同体会,就是子承父业既是荣耀,也是在选择一种艰辛。“学医太辛苦,读到博士毕业要整整8年,毕业后再熬到住院医生,哪个不是已30来岁了,而这时收入又是很低的,结婚成家生孩子,还不得不靠父母接济,所以,想赚大钱的,肯定不会去做医生……”他俩说。

 

  原文链接:http://xmwb.xinmin.cn/html/2016-06/27/content_8_1.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