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90后“准医生”捐骨髓救男童
2014-04-21 浏览( 来源:中国青年报 
 撰稿:王烨捷 周凯
 摄影:

  23岁的缪喆第一次在医院住那么久。5天来,他每天早晚都要被注射一剂“动员针”,将他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可以采取的外周血液中去。今天一早,注射了最后一剂“动员针”后,他平躺在病床上,接受长达4个小时的采血。自此,他成为上海市第300名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志愿者。

  为他采血的医生,一边实时观察他的状况,一边向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常识,“把他的富含很多造血干细胞的血抽出来,经过分离器,留下珍贵的造血干细胞,多余的血再送回到他的体内。”

  这位医生介绍,长期以来,公众对于“捐骨髓”这件事儿一直心存疑虑,以为要打麻药、上手术台,还要从体内直接抽取骨髓,非常疼而且伤身体。而实际上,多年前开始,“捐骨髓”就可以用“从手部抽取血液”的方式完成了,透过分离机收集外周血液中的血干细胞即可,并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记者查询往年报道资料发现,对“捐骨髓”事宜了解清晰的医务工作者、医学院学生正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主力军。以上海交大医学院为例,这里每年招收约600名本科生,其中400人会自愿参加义务献血,约200人会选择加入中华骨髓库;而在去年,上海中山医院就有699名医务工作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此前,上海瑞金医院、第一人民医院都有医护人员成功捐献骨髓。

  缪喆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名大五的学生,大一时,他在上海交大医学院举办的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中,志愿加入中华骨髓库。4年后,他被告知,自己的骨髓或能救回广东一名5岁白血病患儿的生命。

  “越小的孩子移植治愈白血病的可能性越大,据我所知60%的受捐人在半年到一年内可能没有排异。我可以救他。”在过去的4天时间里,缪喆每天晚上都要忍受全身肌肉酸疼的痛楚,因为打了“动员剂”,体内白细胞增多,他还常常会觉得头疼。医学专业出身的缪喆早就做好了心里准备,“医生嘛,能救人一命总归要救的,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还没毕业的缪喆,已经开始自称“医生”了。

  “我们选择这个专业,就是要救死扶伤,能在学成前就救一个人,不是很好吗?”缪喆一再重复,“这是我们医生应该做的。”

  据悉,上海交大医学院每年都会面向大一、大二新生组织义务献血、义务捐献骨髓的活动,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懂医的”医学院学生自愿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比例相对较高。

 

       原文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4-04/19/nw.D110000zgqnb_20140419_1-02.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