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让白血病细胞“改邪归正”
2011-01-17 浏览( 来源:东方网 
 撰稿:应急黄豪萍
 摄影:

  东方网记者于量、曹磊1月14日报道:2011年1月1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一位86岁的老医生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手中接过了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荣誉证书。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上海血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王振义。
  老专家的“惭愧”
  王振义1948年在震旦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担任住院医师,行医至今已有60余载。在这60多年里,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而他所确立的“上海方案”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难题,同时也开拓了人类治疗肿瘤的全新途径,获得了国际医学界认可。然而,在采访过程中,这位获得无数殊荣、蜚声海内外的血液学专家却反复提到两个字:“惭愧”。
  王振义说,当病人饱受病痛折磨,而自己却手足无措的时候,他都会觉得十分“惭愧”:“我们的能力始终还是太有限,能够解决的病也太有限。”但是,正是这种“惭愧”转化成了王振义在医学领域不断求索的动力。
  时间倒退到1959年,在那个“大跃进”的年代里,医院领导安排王振义负责白血病病房工作,希望这个青年才俊的医生能在短期内攻克这种可怕的疾病。王振义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病房工作中,他和同事曾立下豪言:三年内攻克白血病。
  纵然一腔热情,纵然信心满怀,但是在半年的时间里,病房里数十例急性白血病病人仍被病魔无情地夺去了生命。惨痛的失败,让王振义感到羞愧,他同时也明白了:唯有弄懂病理,有了过硬的本领才能拯救病人的生命。此后王振义调离了广慈医院,但是他与白血病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1978年,王振义回到瑞金医院,重返临床一线。这一次,他再次直面自己的老对手:白血病。
  治疗白血病有两条研究途径可循,一是通过化疗杀死白血病细胞;另一途径是诱导分化,将恶性的白血病细胞转变为良性细胞。在儒家“改邪归正”思想的影响下,王振义率领的研究组选择了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的途径。
  1986年,瑞金医院收治了一名年仅5岁的晚期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儿。由于出血严重,患儿家属已经近乎绝望。王振义力排众议,大胆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7天后,患儿症状明显好转,一个月后达到完全缓解,至今这名病人依然健康生活。在此后使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的首批24例病人中,完全缓解率也达到了九成多。
  1992年,我国54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运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的结果,获完全缓解率已达84%。王振义的方法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关注,各国也都先后证实了这种疗法的效果。1988年,王振义发表在《BLOOD》上的论文获年度最佳被引证论文奖,至2009年5月,其被引用达1713次。2000年美国出版的“20世纪具有标志性的血液学论文”一书中,该文被列为全球百年86篇最具有影响的代表论文之一。1992年王振义被选为法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
  虽然誉满世界医学界,王振义却说:“很惭愧,当年我说要在三年里攻克白血病,现在却只攻克了一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在全部20多种白血病中,只占10%到15%,而不是85%。我们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行医60多年我只是找到了一把钥匙。”虽然只是王振义口中的“一把钥匙”,但事实上,这一把钥匙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目前,联合应用全反式维甲酸、砷剂及化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5年存活率已高达95%,成为第一种可以治愈的急性白血病。

行医者的幸福
  “幸福的标准是因人而异的。能得奖、获得他人对自己的肯定,固然是一种幸福。但对我来说,看到病人的病情得到了好转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内心的享受。”虽然获得了国家科技领域的最高荣誉,但是对于王振义而言,最希望看到的,还是病人在痊愈康复后露出的灿烂笑脸。
  也正是为了追求这种只属于医者的幸福,86岁的王振义至今仍坚持每周查房。他将查房视为不断更新知识,开拓创新的一种方式,并风趣地将查房称作“开卷考试”。王振义的学生、瑞金医院血液科主任沈志祥告诉记者,参加“开卷考试”绝不是一件可以轻松应付的事情:“王老每次查完房后,都会组织大家进行病情讨论。他本人每次都是有备而来,事先做了大量的功课,查阅了各种资料。而参加讨论的医生一旦偷懒,就会被他提出的问题搞得十分狼狈。”
  为了不与时代脱节,王振义70多岁时开始学习使用计算机和网络。在一次疑难病例讨论时,王振义的诊断令与会的所有医师诧异不已:分泌IgG淋巴浆细胞样白血病——一个闻所未闻的的新名词!而王振义坦言是自己在网上查阅到的,关于这种白血病仅在英国发表过一篇论文,而这个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合起来分析,的确就是这种白血病。
  王振义所追求的幸福也来源于他身为医者的仁爱之心。王振义常说,医生是这个世界上最能体现一个人爱心的职业。瑞金医院血液科副主任李军民医师是临床业务骨干,也是王振义的研究生,他告诉记者这样一个故事:曾有一位上海师范大学的女大学生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强烈的恐惧感和失落感使她情绪低落,拒绝配合院方的治疗。王振义得知她的情况后心急如焚,亲自来到女大学生的病床前耐心地疏导、安慰,用各种事例为她分析病情,为她树立起与病魔抗争的信心。
  在王振义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女大学生开始信任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医生,逐渐打开了心结。而在每次化疗结束后,王振义都会前来看望她,询问病情进展。女大学生的母亲也明显地感觉到,面对病魔,女儿变得坚强了许多。

  为师者的欣慰
  “能看到在血液学研究领域后继有人,让我感到十分的幸福。”作为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的创始人、首任所长,王振义无疑有理由感到欣慰:在年轻一代科学家的不断努力下,血研所已发展为承担了100余项国家级课题的重点实验室。
  王振义先后担任过内科学基础、普通内科学、血液学、病理生理学等教学工作,培养了博士21人,硕士34人。现任我国卫生部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也是王振义教授的研究生。1978年,陈竺以专业考分第一名的佳绩成为王振义教授的硕士研究生,而王振义那年招的另一名研究生就是后来成为陈竺妻子的陈赛娟。
  对于两名得意门生,王振义爱护有加。他亲自指导二人进行血液病理生理的实验、补习专业外语。而在一起撰写论文时,王振义每次都坚持把陈竺、陈赛娟列为论文的第一、第二作者,而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在论资排辈的中国学术界,实乃破天荒的惊人之举。
  1984年,王振义力荐陈竺夫妇赴法留学。1989年,二人学成回国,继续在导师指导下工作,并最终开辟出一块令人瞩目的基因研究新天地。1996年,王振义又主动把代表中国血液学研究最高水平的上海血液学研究所所长的位置交给了42岁的陈竺。
  谈起这段往事,王振义说:“陈竺非常有进取心,是世界一流的人才,交班给这样的学生,我放心。我一直以这他们夫妇二人为荣,看到学生超过自己,这是当老师最大的欣慰”。
  原文下载:http://sh.eastday.com/qtmt/20110114/u1a845787.html

 

 

学院快讯

  医学院2023年教师教学大赛护理学院开赛仪…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科研动态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菁菁校园

  万荣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述《医…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