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专版报道卓越医学教育论坛
2010-07-16 浏览( 来源:解放日报 
 撰稿:黄豪萍
 摄影:

为人民健康培育卓越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举办卓越医学教育论坛

 

  7月11日,上海交通大学在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合并五周年之际举办了卓越医学教育论坛,邀请了卫生部、教育部的政府官员,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医学院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为中国未来培养卓越医师。
  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的基础,它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重要作用。
  国际上,对于医学教育的任务和职能也日益关注,或以项目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或以专家论证的方式,提出了各种医学教育培养目标。1993年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经过讨论后,提出了医生培养目标:应促进健康,防治疾病,提供初级卫生保健;要遵守医生职业道德,热心为病人治病和减轻病人痛苦;应是优秀的卫生工作管理人才,病人和社区的代言人,出色的交际家,有创见的思想家、信息专家,掌握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开业医师和努力终身学习的学者。2002年2月,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公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界定了医学教育的7个基本方面,即: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与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临床技能,交流沟通技能,群体健康与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与研究,阐述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60种核心能力。
  而此次卓越医学教育论坛上,大家一致关注的目标是我国的医学教育应该如何从目标到模式进行设计?我们究竟应该培养怎样的医生来肩负起中国未来的健康责任?

 

建立和实施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训制度的思考
卫生部科教司副司长 孟群

  中国的住院医师培训1949年以前在协和等一些医院已开展,1949年到1977年主要进行的是进修教育,1978年到现在,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体系,取得了一些成就。从1993年卫生部正式颁布住院医师培训管理办法开始,卫生部在全国有组织地推进住院医师培训试点,2004年在财政部支持下开展专科医师培训试点。在组织管理体系、培训标准、培训基地的管理等方面开展试点,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然而发展到今天,住院医师培训中还是有一些值得探讨的关键问题。第一、医学终身教育体系。学校医学教育是打基础,毕业后的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能力的培训,重点是临床技能的训练,继续教育是持续职业的发展,这三个不同的阶段构成了医学终身教育体系,不能相互替代。第二,住院医师培训以及专科医师培训。从教育体系讲,住院医师培训属于毕业后医学教育。而专科医师制度包括培训、准入、管理,从培训的角度讲,住院医师培训与专科医师培训是同一个过程。第三,住院医师培训与医学学位制度。应以住院医师培训为基础、为核心,结合医学专业学位的授予,把两种人才的培养制度相互联系,这有助于开展住院医师培训。第四,住院医师培训的“3+X”模式。卫生部从1993年的试点就采用这种欧美绝大部分国家采取的模式。“3”是指在临床二级学科内轮转的三年培训,轮转可不完全局限于学科内,有些可进行二级学科间轮转。而“X”指的是医学的三级学科,即亚专科的训练,进一步确定专业方向。第五,建立住院医师培训基地。美国现有7800个培训基地是以学科为基础划分的,这值得借鉴,基地建设要以临床学科为基础,但也要根据医院的条件来建设。第六,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住院医师培训针对的是临床能力的提高,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是评价培训结果的重要方法。第七,住院医师培训要有顶层设计,是医学人才培养的一项基本制度。经过3年住院医师培训合格后有两个方向,一是就业,全科医师主要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其他普通专科医师(如内科医师、外科医师等)主要面向区县级的医疗机构;二是进入“3+X”的“X”阶段,经过亚专科培训,成为亚专科医师(如心内科医师、骨科医师等)。
  住院医师培训作为国家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应该从国家层面有宏观管理的协调机制。具体到管理来说应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技术培训,经费保障,人事、政策保障等四个体系。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四个体系,才能建立和真正地实施住院医师培训制度,为医改提供高素质的人才支撑。

 

关于卓越医学教育
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 石鹏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启动实施“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这说明国家和教育部对医学教育高度关注。
  我国的医学教育始终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宗旨的。当前,国家医改的重点是“保基本、强基层”,“强基层”是主战场。医学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的主要任务是面向主战场、面向基层。
  面向基层,一是要保证相对数量的卫生人才输送。二是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等基层单位要有明确的需求数量。三是要通过政策保证定向培养、免费教育的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和合理待遇。今年,由省级政府统筹,在全国医学院校开展定点定向免费医学教育。其中中央财政支持面向中西部每个乡镇卫生院招生培养1名本科医学生(3万)。在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完成后,人才队伍建设成为关键。只有强基层,才能保基本。所以,医学教育服务医改的首要任务是强基层,保基层人力输送,保输送人才的教育质量提高。
  近几年,医学教育改革非常活跃。开展了频繁的国际医学教育交流活动,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改革、课程体系改革稳步推进。以PBL为例,这种教学方法或课程模式的改革,带动了教学思路、教育观念的革新,适应了当今大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思维的方式。OSCE考试应用、临床实践模拟中心的建设,以及今年举行的临床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一项关键因素,近几年开展的医学教育认证工作,推动了医学教育标准的实行,加强了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医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带动了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应该说,在医学教育标准实行和现有教育改革的基础上,实施 “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有基础的。
  现在有一种医学教育培养思路,就是“5+3”模式。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生培训计划与院校医学教育结合在一起。医学教育是一个由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的连续统一的体系,如果将毕业后教育融入院校教育,将职业培训与学位授予挂钩,动了体制、动了体系,就是一项非常重大的改革。“5+3”的培养模式的设计,可以解决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身份问题,也可以就此理顺在校毕业实习、实习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前期临床实践重复安排的问题,也可以就此机会把医学教育的临床能力培养做大幅度地提升。但同时,现行的临床专业研究生教育如何调整,庞大的培训基地建设如何实现,医学教育学制改革,培训学员待遇的确定,各项体制、机制的改革、设计、衔接,都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从面向基层、到医学教育标准、到“5+3”的培养模式的设计,大家可以看到“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不是拔尖计划,而是对各不同层面的医学教育提出的教学改革、提高质量的要求。同时要说的是,医学教育也必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重点建设的大学,要培养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各学科领军人才。这样才能形成完整的卓越医学教育。

 

我的医学教育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 巴德年

  从猿到人,变得直立挺拔,可当今变得肥胖臃肿的越来越多,这应该检讨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应当检讨我们的医学。因为当有发病因素的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当疾病发生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睬,而一直到疾病进展到相当程度了才去看病治病。医学不仅是防病治病,医学更应该是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医学到底是什么?科学求真,人文讲善,艺术要美,而医学则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最好的结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因此医学弘扬真善美。
  未来医学的发展应该是朝着可预见、可预防、可个体化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探讨医学教育,就能发现我们当前很大程度上只是针对治病,而实际上,未来的医学是指向健康的医学。我可以明确讲,医学教育在不久的将来不仅是培养医生,还要培养健康设计师、健康指导师,这是所有国家必然的趋势。
  我们医学教育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应该有什么样的潜能,将来它能适应什么样的工作,这是医学教育当中最重要的。我始终强调,我们要培养多能的学生,我曾在毕业典礼上给学生的赠言中提出,希望他们能够有人文心、科学脑、世界观、勤劳手。
  我曾经对世界各国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人做过一个统计,发现其中来自美国的越来越多,这当然和美国的科学实力和经济实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一个坚持了百多年的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完整的本科教育的基础上,推行规范的在校医学教育,以及毕业后严格的全科医生、住院医生、专科医生培养制度,正是这样的医学教育体系成就了美国今日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科学的发展。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国家,必将成为一个强大国家。国家的强大与繁荣就是为了人民的健康和幸福。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医学教育,实际上是讨论如何给我国人民培养卓越的医师。我主张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国情,面向未来,有我国自己的在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终身)医学教育的医学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和实施方案并抓紧实行,做出成效。并入综合大学的医学院,要最大限度利用综合大学的条件和优势,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大学也要尊重医学教育的规律,保持医学教育体系与医学教育管理体系的统一。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融合、发展、超越。无论是七年制,还是八年制,都属于在校教育,并且应是通才培养。

 

决定医学教育模式的因素
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 柯 杨

  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开展教育改革也不能不结合国情校情,放开视野对科技进步和整个社会的外部构建等有所了解,才能解疑释惑,同时进行前瞻性的设计。 决定医学教育模式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科技发展的影响。医学和生命科学有两大趋势:一是以生命科学为主的基础医学的发展呈现出知识爆炸性的增长,学科界限越来越模糊;二是临床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同时,新技术、新材料在诊疗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在此情况下,哪些是核心知识,如何传授?除此之外还该传授什么?这都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地进行医学教育改革。
  第二是医疗体制的影响。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逐渐调整的过渡阶段,医院的分层定位不清晰、基层医疗薄弱、全科医师缺乏、护理事业发展受阻,同时存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不协调及优质医疗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对于这个系统工程,我们是被动地按惯性行事,还是根据医学发展趋势主动前瞻性地改进教育,值得思考。
  第三是社会发展及成熟程度。如,社会的法制化程度、社会保障的健全程度。这些不仅影响医疗的行为也影响到医患关系。在我国逐步法制化进程中,某些相关法规还不完善,在处理医疗纠纷中、在保证行业准入等方面都使医学教育的实施和管理遇到一些问题。目前,全球的医疗总的趋势是分层的医疗体系更加清晰,同时重心回归基层,回归到靠最小的成本治疗和指导病人的健康和基本医疗的方式。这是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中国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综合医学教育的路,不光培养医生,也培养医学相关人才。优势在于“大医学”背景下对相关人才的影响很重要;优势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有互补性。保持这个完整性正是顺应了医学教育的规律,尤其顺应了医学模式改变的需要。在中国,医学教育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也是我们实施教育改革的依据。例如,医学教育一直限定在职业教育,“全人成长”薄弱;基础与临床隔裂,书本与实践隔裂;缺乏全科医生培养体系;大学附属医院全部是三级医院,实践基地单一等等……北京大学的医学教育正是在上述调研分析的基础之上,借鉴国际国内经验,针对国情校情设计和展开的。

 

交大医学院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黄 钢

  要实现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至少应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的教育模式和可操作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明确而有特色的培养目标,它包含三个层面及彼此的联系与转化:一个是国家的教育目标,第二个是如何将国家教育目标转化成我们教师的教学目标,第三个是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何转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只有三个层面的要求紧密结合,并逐级落实,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并自觉产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临床医生,具有良好思想品格与职业道德,较为广泛的人文、社会和科学知识,拥有终身学习、科学思维、善于实践、敢于创新、沟通交流和社会适应等综合能力,掌握较为扎实的医学理论与基本技能,能解决基本的临床实际问题。在这些方面应该说与大多数的医学院校是类似的。但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具有交大医学院特色的目标,即:具有行业引领潜质及创新意识,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的临床医生。这里特别强调的是“潜质”和“意识”。
  第二是我校的培养模式,2009年我们提出了“PRICE”教育理念与模式,即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彰显外在价值(Price)。由PRICE五个字母组成了我校医学教育的办学模式,P就是Problem基础医学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希望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学习;R就是Research科研训练以探究为基础(RBL),希望学生具有探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善于解决问题;I就是前后期多学科整合课程(Integrative course),希望通过临床与临床、临床与基础、理论与实践的课程整合,使学生能够前后贯通地学习相关的知识;C就是ClinicalCase临床教学以循证医学为主线基于临床病例的学习(CBL);E就是过程、终结性考核与OSCE(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结合的综合评价(Evaluation),我们将对学习的最终结果有一个全面有效的评价。五个字母构成了交大医学院提升价值的整合教学模式。
  最后要谈谈“过程”,要实现这些目标,落实教学模式,就需要一个科学有效的过程管理与客观明确的过程内容,首先应突出一个核心,就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核心;坚持两个主体,即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而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培养内容凸显学生需求,教学过程凸显教师导学能力;通过三个层面的实践培养,即通过基础实验、临床实践和科学训练三个层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做到四个不断线,就是人文与通识教育不断线、基础医学不断线、临床医学不断线、科研训练不断线。这就是我们过程管理的内容。
  总之,一个明确的培养目标,必须有一个能保证目标实现的教学模式和一个清晰并可操作的教学过程,只有这样,卓越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才有可能实现。而我们期望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不断实践卓越人才培养这一大学的根本使命。

 

综合性大学医学生创新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中山大学副校长、中山医学院院长 黎孟枫

  在综合性大学里面医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人文素质的提高,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事情?
  这里面不得不提到几个背景。第一个背景,国际上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都有高水平的医学院,合校的时候我们期待能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学术氛围。第二个背景,全球医学教育基本要求提到7个能力,突出了三个要素:一是科技与医学知识,二是思维和实践能力,三是职业精神和态度。现在需要更多地重视能力和态度,这是当代医学模式的呼唤。
  在这两个背景下,整个医学教育里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医学学科本身具有经验性,实践性教学所占比例大,因此教学成本很高,这在合校后对医学教育的系统性造成了冲击,我们是否可能利用综合性大学资源和管理上的一些优势条件,对实践教学进行优化,使医学教育更进步。
  第二,医学生科技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在过去,疾病的解决往往较多地依赖一些临床技术的改进。但在未来的医学中,征服疾病的突破点将向基础领域大大前移,所以除了需要操作型的医生,还需要大量的学术型医生、临床科学家,以及转化医学的研究学者,因此我们这些重点医学院校需承担起培养这些学术型医生、临床科学家的责任,这就必须加强医学生本身的科技能力的培养。我们能否利用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科研条件,使更多的医学生能够亲身体验知识创新的过程,真正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
  最后,就是关于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知识传授的问题。所谓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那就是终极关怀、公平公正、严谨治学、视野开阔等,这是应该得到特别重视的。作为医学基础的人文教育包括了文学、哲学等诸多人文领域,这不仅仅是提升医生的教养,更是临床医生在做出谨慎和正确决策中必备的基本素质。所以人文知识不但要学,还要经常更新。我想,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在这方面应当有更大的作为。
  在中山大学医学院科技楼入口处的屏风上写着四个字:因知而治,就是强调研究生命本身是一种医学作为。我们办学中强调“一心博爱、两任同肩”,就是要我们的学生同时肩负起救死扶伤和征服疾病的双重责任。

 

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卓越医生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冯友梅

  基于医学教育标准,培养卓越医生,最主要的是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则是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引导的角色,学校如何在这样的学习方式下构建一些支撑资源、环境条件,学生、教师和学校各自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同济医学院做了一些探索性的改革。比如说上世纪90年代末的早期接触临床,现在的PBL、课程整合、评价体系改革和专业认证等。
  目前我们的八年制课程的体系分三段。第一段是两年大学通识教育,第二段是三年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育为主,贯穿早期接触临床的教学,后面两年半是以临床实践以及科研为主,八年制学生实施全程科研训练。我们试图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PBL教学,每个案例都从临床问题出发,通过2-3幕的教学完成。PBL教学方法的实施,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学习、协作学习。
  课程整合方面,我们分三步实施。第一步实施基础医学临床导向教学;第二步基础医学与基础医学的整合,临床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整合;第三步就是实施基础与临床医学的整合,我们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整合课程模式,包括基础医学的整合课程、临床医学的整合课程以及全程实践体系。目前,基础医学整合课程将原来以学科为基础医学的从解剖到病生等课程,整合为三大模块,第一模块为基础医学导论部分,第二模块为七大系统构成的器官系统课程,第三模块由多系统构成的贯通课程;临床医学整合课程包括临床医学导论和由十一大系统构成的器官系统课程组成。
  关于评价体系,从2003年起,主要进行了OSCE、学生学业综合考核和形成性评价改革。形成性评价如PBL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
  从教学方法、课程整合、评价体系等几方面的探索中,我们感到要进一步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卓越医生,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一个是教育思想观念问题,第二个是教学组织结构问题,第三个是师资的培训,还有一个就是教学资源建设问题。

 

原文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0-07/16/content_372612.htm

 

 

学院快讯

  医学院“组织员素质提升计划”专题培训举行
  医学院2023年教师教学大赛护理学院开赛仪…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科研动态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菁菁校园

  万荣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述《医…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