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小小”入选《时代周刊》2009年十大医学突破
2009-12-23 浏览( 来源:科技日报 
 撰稿:wanhong
 摄影:

 

一般小鼠的出生几乎不值一提,而名叫“小小”的小鼠的出生,却是一个重大的科学进展,并于12月8日入选了《时代周刊》公布的2009年十大医学突破。
  “小小”是中国科学家于2008年11月利用iPS(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培育出的小鼠。此研究成果于今年7月在线发表于《Nature》(自然)。iPS细胞是通过转入四种基因将来源于成年动物的体细胞(通常是皮肤细胞)重编程后得到的具有胚胎干细胞状态的细胞。这些细胞在培养后能够发育为小鼠。在此研究之前,只有利用胚胎干细胞能够获得这一成果。
  中科院动物所周琪研究员和上海交大医学院曾凡一研究员领导的研究组合作完成的工作表明,利用iPS细胞能够得到成活的具有繁殖能力的小鼠,从而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iPS细胞与胚胎干细胞具有相似的多能性。科学家表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iPS干细胞或许同胚胎干细胞一样可以作为治疗各种疾病的潜在来源。
  澳大利亚干细胞中心Andrew Laslett教授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称“这是第一次,毫不含糊的证明了iPS细胞系具有真正的多能性”。《Times》(泰晤士报)评论这一研究“标志着干细胞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进步”。《Nature》报道称,中国科学家“为克隆成年哺乳动物开辟了一条全新道路”,并指出“该方法比传统克隆方法更高效、更安全,会引起人们对治疗性克隆的兴趣”。在克隆羊“多莉”的老家,罗斯林研究所发育生物学部主任、国际学术期刊《转基因研究》主编Bruce Whitelaw认为,iPS技术是一场革命,而“小小”宣布了这场革命的胜利。这是因为“小小”的诞生证明了iPS细胞确实具有多能性。“以往大多数研究都是小步进展,而‘小小’是一次飞跃”。他认为在克隆的道路上,“‘小小’接过了‘多莉’点燃的火炬”。
  此项成果在获得了国内外同行肯定的同时,也获得了中国科技部的认可,认为“这项工作为进一步研究iPS技术在干细胞、发育生物学和再生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平台,将iPS细胞研究推到了新的高度,也为中国在这一国际热点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09-12/13/content_134966.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
  公共卫生学院第八党支部开展“深化作风建…
  上海交大医学院庄友文研究员获首届何享健…
  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来校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