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让论文与成果“水到渠成”
2009-10-31 浏览( 来源:解放日报 
 撰稿:wanhong
 摄影:

 

让论文与成果“水到渠成”
――上海交大医学院科研成果勃发的背后

  上海交大医学院喜事不断: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标名单近日公布,交大医学院获得187个基金项目,位居全国同类医学院校之首;去年,交大医学院科研人员发表SCI论文600多篇,位列全国医学院校第二位;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中,交大医学院获得6个奖项,在全国高校院系中绝对称得上得奖“大户”。

  这家医学院科研成果勃发的背后是什么?近年来,学院深入思考并努力解答三道“关系题”―――导师与学生、临床与科研、指标与氛围。

  导师怎可“两手空空”

  学院给研究生招生制度“动手术”,由此撬动科研体制改革,强化导师“导”的功能。

  一般,高校发放给研究生的每月生活津贴三四百元,许多学生为生计考虑,不得不四处寻觅家教之类的兼职工作。研究生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他们应该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安心做学问。

  2007年,交大医学院在全市高校院系中率先实施新规定:每位研究生每月可获1200元以上生活津贴。钱从哪里来?导师出400元、医学院附属单位出500元,还有一部分就是原先的国家补贴。这样一来,导师就有了经济压力,与之密切相连的是课题压力。导师如果申请不到高级别的课题,就没有研究经费,难以承担学生的生活津贴,势必招不了研究生。

  同时,交大医学院对系统内980名导师进行考核,考查他们课题、专利、论文和科研获奖情况。考核结果:50%以上的导师被评为“优秀”;12%的导师因多项指标不达标被黄牌警告,其招生资格暂时保留一年;5%的导师因“两手空空”,被取消招生资格。

  此番改革在医学院引起一场“地震”。导师被戴上了“金箍”,科研动力和育人责任心被激发。研究生跟着有课题、有实力的导师学习和工作,忙碌而充实,经济也有保障。据统计,目前交大医学院研究生发表的SCI论文中研究生贡献率达70%。

  临床科研蔚然成风

  临床医生是否需要写SCI论文?这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观点是,对于三级甲等医院的医生,应该激励他们瞄准学术前沿,在看好病的基础上,开展临床科学研究。研究的成果,可以造福广大患者,也可以为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提供医疗经验与标准。

  学院规定,附属医院的临床医生要带博士生,必须自己先发表SCI论文,“没有金刚钻,怎揽瓷器活儿”。学院改革科研人员职称晋升制度。以往,附属医院的科研人员评上主任医师后,就可以挂“教授”牌子,两者似乎成“一体”。现在,学院评聘主任医师主要强调临床业绩;而评教授,还要看科研成果。从“主任医师”到“教授”,新设了一道“门槛”。学院邀请国外著名临床研究专家来校开设讲座,送青年医生到发达国家接受临床科研训练。

  渐渐地,临床科研在交大医学院“热”了起来,如今蔚然成风。学院今年获得的187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三分之二以上为临床应用基础研究项目。

  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的许迅教授,致力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和防治研究。调查显示,糖尿病人群中视网膜病变患病率为 27.3%。患者到眼科就诊时病情往往处于中晚期,视功能损害严重,难以逆转,可能致盲。许教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展开研究,以期寻找新的致病因子,对这一疾病进行有效防治。相关课题被列入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交大医学院摘得的国家级科技奖项,也都“亲民”。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完成的“提高胃癌疗效的外科综合治疗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将早期胃癌的诊断率由原来的10.31%提高至21.61%,采用多项新技术明确合理的临床应用指征,证实对进展期胃癌病人可有效防治腹膜转移,提高其生存率。这个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良好氛围激发科研“原动力”

  高校如何给科研人员“压指标”?特别是对于那些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以论文数量论英雄”,还是有更好的激励方式?

  上海交大医学院领导认为,在目前情况下,“指标”尚不可废;但更重要的是,高校要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激发出师生热爱科研、专注科研的“原动力”。

  王义斌教授是一位“海归”人才,落户交大前,曾走访了诸多国内高校。让他尴尬的是,不少高校在招聘时虽然开出高薪,但给他定指标,一年内要完成多少篇高级别的科研论文。他挺困惑:“科学上很多事情不是论文可以涵盖的。”最终,他选择了上海交大医学院。这里给海外引进人才开出的年薪不高,15万至25万元之间,但人才引进后,从院领导到职能部门工作人员,都尽力为他们“铺路架桥”,给他们充分发挥的平台。王义斌最近出任交大医学院转化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从2007年至今,交大医学院从海外引进15名高层次科研人才,平均年龄37岁。他们“定居”后,立即领衔组建团队,投入研究。学院对他们三年一考核,未达标者降格使用,恢复到普通教师水平。考核内容不只是看论文数量;三年不出论文也没关系,因为许多重大科研成果需要“十年磨一剑”,关键看你这三年中是否在“磨剑”,需要评估学科发展的势头和前景。

  青年教师与研究生乐于科研的氛围也日渐浓厚。交大医学院改革研究生课程,新设三门课―――第一门是“科学家谈科研”,学院请国内外一流科学家来开讲座,不谈专业知识,就谈自己在科研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第二门是“科学文献导读”,现在的学生普遍英文水平好,能看懂文献,但不一定了解其中的学术思想,需要有人引领;第三门是“生命科学前沿”。这些课,几乎堂堂都是学生爆满,没位子了就席地而坐。有了科研兴趣与动力,写论文便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如果每晚十一二点,我们这里的实验楼里,许多房间都灯火通明,那将是最美的图景,表明我们正加速迈向世界一流。”上海交大医学院领导这样畅想。
 

 

学院快讯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一行来访上海交通大学…
  浙江中医药大学一行来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
  交医学子陈喆贤在全国大学生阳光体育游泳…
  医学院荣获上海高校后勤系统多项荣誉

科研动态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STAR Protocols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等…

菁菁校园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医学院2022级临五四班举行“相约花海·筑…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