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研究人员发现新型肠道间质细胞,揭示肠道炎症损伤修复的机制
2021-03-06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3月4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苏冰教授课题组的研究论文。论文表明,研究首次发现肠道干细胞底部存在一类被称为MRISC的新型肠道间质细胞。该研究结合单细胞测序、ATAC测序、报告基因小鼠、体外肠道类器官共培养体系、以及肠道间质细胞原位注射等技术,系统揭示了MRISC细胞在肠道炎症和损伤过程中通过特异调控肠道干细胞微环境的Rspo1-WNT信号参与肠道上皮组织损伤修复的作用和机理,为肠道修复和再生及疾病临床治疗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肠道干细胞底部的MRISC肠道间质细胞通过感受炎症损伤诱导的ROS信号,激活MAP3K2-ERK5-KLF2信号通路,上调R-spondin1表达,从而提高肠道干细胞的Wnt信号,促进其增殖加强其修复肠道上皮损伤的功能。

据记者了解,炎症和损伤通常能迅速激发肠道干细胞增殖促进组织修复再生。肠道间质细胞是肠道微环境组分中的重要成员,在FGF、TGF-β、Hedgehog与PDGF等信号调控下肠道间质细胞可分化为多种复杂群体,它们通过与淋巴细胞、髓系细胞、上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相互作用,协同调控肠道稳态以及上皮干细胞的功能。借助谱系示踪技术,肠道间质细胞的功能异质性正在逐步得到阐明:不同的肠道间质细胞群体通过不同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的分泌可有效调节肠道稳态与上皮结构完整性。长期以来,肠道间质细胞被认为是一类相对简单缺乏异质性的功能细胞。

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快速发展,揭示了肠道间质细胞是一大类认知较少、异常复杂且具高度异质性的间质细胞(Cell,2018)。Foxl1+特洛细胞(Nature,2018)及CD81+滋养细胞(Cell Stem Cell,2020)的发现,提示肠道可能存在多种分化不同且功能特异的肠道间质细胞亚群。目前领域里对不同肠道间质细胞亚群的特征、空间分布、它们在组织损伤修复中的潜在功能、以及调节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因此对新型肠道间质细胞亚群的身份鉴定,上游刺激信号的发现,以及中下游转录和表观遗传调控通路的阐明已成为间质细胞领域最基础和重要的科学问题。

苏冰教授课题组的该项研究首先发现进化保守的Thr/Ser蛋白激酶MAP3K2对DSS诱导的小鼠肠炎能通过维持损伤肠道中Lgr5+干细胞的数量和功能起到关键的保护作用。MAP3K2是一个多器官组成性表达的丝/苏氨酸蛋白激酶。在分子机制上研究人员发现Map3k2通过响应DSS诱导的损伤信号上调R-spondin1的表达,介导MAPK信号与Wnt信号之间的互作;并确认肠道间质细胞是肠道炎症损伤信号上调R-spondin1表达的关键细胞。为了精确确定受MAP3K2调控的肠道间质细胞的特征和功能,研究人员利用单细胞测序技术发现并分离得到一群带有CD90+CD81+CD34+CD138-特征的肠道间质细胞,并命名为MRISC。通过肠道类器官共培养以及肠道原位细胞注射实验,课题组成功证明了MRISC具有对肠道干细胞特异的调节功能。并通过构建全新的Rspo1-tdTomato报告基因小鼠,揭示MRISC定位于肠道“干细胞巢”的下方。

MRISC位于肠道干细胞Niche底部,图片是Rspo1-tdTomato小鼠结肠通过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显示MRISC(CD34+CD81+tdTomato+)(白色)位于肠道隐窝干细胞底部。

为进一步研究MAP3K2特异调控新型肠道间质细胞MRISC中R-spondin1表达的分子机制并探索其表观遗传的特征,研究人员获取了不同肠道间质细胞的ATAC-Seq数据,揭示MRISC有着与其他间质细胞非常不同的表观遗传调控特征,并发现MRISC的核心转录调控因子KLF2直接受MAP3K2信号调控。后续的体外实验进一步发现了“活性氧(ROS)-MAP3K2-ERK5-KLF2”这一全新的诱导R-spondin1产生分子通路。通过同人肠道单细胞测序数据的比较分析,研究人员也找到了与小鼠MRISC对应的人的MRISC细胞,并猜测其同样可能参与调控肠道炎症。

MRISC具有独特的表观遗传特征,图片显示小鼠结肠MRISC,CD34SP,CD138+,Myofibroblast间质细胞ATAC-seq的热图结果,显示同其它肠道间质细胞比较MRISC具有独特的染色体开放区域。

本文借MRISC的发现对以上皮干细胞微环境为靶点的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新建立的间质细胞示踪模型也将极大促进肠道微环境研究领域的发展。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对MRISC以及其它肠道间质细胞亚群的鉴定,让我们意识到间质细胞可能就像CD4+T淋巴细胞一样,包含诸如参与I、II、III型免疫反应的效应T细胞,调节性T细胞以及滤泡辅助性T细胞等多个辅助性CD4+T细胞亚群,这些CD4+T细胞亚群的发现推动了T细胞领域近四十年的深入研究。与此相类似的是,髓系中的巨噬细胞亚群,尤其是近年来,针对胚胎来源组织驻留和成体骨髓来源巨噬细胞在各主要器官迥然不同的组织分布与调节功能的研究正如火如荼的开展。因此,MRISC以及其它主要间质细胞亚群标记系统的建立必将极大推动间质细胞在免疫、神经、肿瘤、代谢、衰老等生命科学重要过程中功能的阐释;而人体内相对应的间质细胞主要亚群的发现和鉴定将同样推动其在人类疾病如肠道肿瘤、食物过敏等炎症诱导疾病中作用的解析。

据悉,这项研究是苏冰教授团队通力协作的成果,也是苏冰教授离开耶鲁大学回国后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展的第一个课题。课题组伍宁波博士和孙宏翔博士是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文章通讯作者苏冰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王宽诚讲席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免疫与微生物系系主任。苏冰教授同时兼任上海交大医学院-耶鲁大学免疫代谢联合研究院主任。苏冰教授长期致力于MAPK和SIN1/mTOR调控的细胞信号转导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科学发现和成果。近年来苏冰教授课题组聚焦肠道黏膜免疫和炎症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并与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临床科室合作开展临床转化研究。

苏冰教授及其研究团队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190891914083295386&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7190891914083295386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