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些“医三代”“医二代”的学医选择
2020-09-03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全世界从来没有像这一刻那样需要我们、信赖我们、期待我们!”今年的一场疫情,让外界对于医学专业的关注,比起往年,更显不同。

因为家庭影响,因为耳濡目染,那些“医三代”“医二代”的学医选择,更显得深思熟虑,而非一时兴起。有艰辛的预期,更有前路的指引,他们十分明确,从医,不是一份普通的工作,选择了医学,就选择了奉献,更选择了责任。值此大学开学之际,我们记录五个“医三代”“医二代”新生故事,看他们郑重地、坚定地选择“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时认真而执着的表情。

魏名扬:“医三代”,录取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如果考不上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我就会考虑复读再考!”说这话的魏名扬“霸气”极了。其实,不尽然是这个少年有多傲娇,实在是对专业的无比热爱和坚持。

毕业于上海交大附中的魏名扬是一名“医三代”,妈妈是第六人民医院一名妇产科医生,外公外婆也是医生。很小的时候,父辈和祖辈的故事,魏名扬就没少听。即使是在非工作时间,他们依然会流露出对患者的关心和牵挂。那种发自肺腑,太过于真切。

“外公外婆作为医学生早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国家大西南‘支援三线’,到四川工作。当时四川生活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附近没有幼儿园,可以说,妈妈就是在医院里由病人和护工带大的。”转述这些时,魏名扬心中的温暖之意仍不时升腾。

那是妈妈小时候的故事。而魏名扬小的时候,妈妈曾离开祖国,远赴摩洛哥进行了三年的援外医疗工作。医者担当,从小也在魏名扬的心头埋下种子。

今年新冠疫情前夕,妈妈正巧进行了一个手术,在家中修养。面对突发,医院里人手紧缺,妈妈在伤口没有痊愈的情况下就和家里人念叨着要早些回医院上班,在确认伤口不影响身体活动的时候立即终止休假,提前上班,奔赴抗疫的第一线工作。后来,家人几次听到妈妈在医院工作中途体力不支,劝她休息几天,至少不要再值夜班了,可是妈妈依然没有选择休息,甚至缺席了儿子春考时的送考。

“这些辛苦和身体力行,对于我而言,更是一种价值观和信念的厚植。妈妈也一直跟我说,做医生苦一点,赚钱少一点不重要,能帮助到这么多患者,让他们重获健康和笑容,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魏名扬说道。

魏名扬很感谢父母对于自己专业选择的尊重,“当然,他们提醒我,如果想学医,一定要对这个专业有足够的热爱,不然的话,肯定坚持不下去。”

所有的热爱,终究是要化为不遗余力。为了好好迎接新生入学,魏名扬最近已经在复习英语6级词汇,并准备学习专业8级单词,练习听力。打篮球、夜跑,则是他一直坚持着的强身健体的方法。

彭彦植:“医三代”,录取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彭彦植是一名“医三代”,奶奶是医生,妈妈是武汉儿科医生。医者的“悬壶济世”,对于幼时的彭彦植而言,尚且懵懂,但那时秉持着对自然科学的喜爱,对医学的兴趣实际是从对人体结构的好奇而生发。

随着年岁增长,彭彦植了解到母亲在医院面对的,绝非是感冒这样的小病,而是住满两层楼的白血病儿童。妈妈下班回家,常常会不自觉地分享小病患的康复出院或是再也等不来明天……

从妈妈的喜怒哀乐里,彭彦植渐渐感受到,医学从业的点滴中,充盈着对生命的责任、对患者的关怀、甚至是直面生死。也正是此,点燃了他从医的一腔热忱。而今年的疫情,让彭彦植更添感慨。处在疫情的“风暴眼”,医者的担当,舍生忘死,全力去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一次次触及内心。

疫情期间,彭彦植也实实在在地为妈妈所在医院中一位刚结束化疗就感染新冠的病人担心了一回,为其最终无法挽救而扼腕。“其实,连萍水相逢都谈不上,我们甚至不曾谋面,但我依然会有这样一种关怀的代入感。”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着理科思维,又有广博人文涉猎的彭彦植,十分喜欢这样一句话。“医学是需要人文关怀的。医学跟人打交道,要在患者感到绝望,被疾病缠绕感到痛苦的时候,给予安慰。我们不能只有冷冰冰的诊断,更需要为医学注入温度。希望未来的我,文理兼具,不仅有精湛的医术,也有大爱的精神。”

彭彦植说,其实自己高二时就已经非常坚定报考医学院了,对未来读书、从业,自己都是在有所了解后做出的坚定选择。这一次高考志愿填报,他的志愿表上,清一色的都是临床专业。

正是知道一台复杂手术一站就是七八小时甚至十多个小时,彭彦植的这个假期可没少为锻炼身体下苦功。“我并不太喜欢运动,但是为了顺利在医学行业发展下去,必须让让自己运动起来。”于是,游泳和跑步,成了彭彦植当下最重要的一课。

王一涵:“医二代”,录取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

“我想学医,特别想学医,报考医学专业是义无反顾的,我所有的志愿都填了医学专业,原因无非就是我非常了解,十分热爱!”辽宁省实验中学毕业生王一涵自信地说出这些话。

王一涵的爸爸是一名神经内科医生,妈妈是医科大学的老师。 王一涵说,妈妈其实本来也是学临床的,但是大学期间生病了,没有当上医生,她一直心怀遗憾。

“除了我爸妈之外,我其他家人都是很支持我学医的,其实,不是爸妈不爱我,是他们觉得学医挺苦挺累的,舍不得我吃这个苦,但是,他们终究是支持我的。”王一涵记事起,身边的好多叔叔阿姨都是医生。去爸爸医院时,还有护士姐姐照顾她,一切的氛围,让她觉得医院不是冷冰冰的,而是爱和希望的所在。看见把病人治好时,医生脸上的成就感,让王一涵天然地喜欢这个职业,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学医是自己的理想,渴望继承爸爸的事业,为祖国的健康事业献出力量。而为了说服爸妈,王一涵还曾拉着父母做了职业选择规划测试,结果显示非常适合学医。

爸爸告诫女儿“自己选的路,咬着牙也要挺下去”。其实,关于学医路上的艰辛,以及社会上不时被聚光灯照亮的“医患关系”,这个18岁的少年愿用阳光的心态对待——“我相信,经过这次疫情的洗礼,医生这个职业越来越受到尊重,这些情况会逐渐改善。”

王一涵说,钟南山院士的一句话让她和同学感触很深——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

为此,当梦想照耀现实,就要奔赴自己选择的热爱前,王一涵的这个假期,将大量时间用于学习英语和强健体魄。

黄彦翔:“医二代”,录取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卓越医师计划)专业

“我妈妈是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康复科的一名医生,和我交流的时候,讲过很多当医生的故事,耳濡目染之下,我对医生这个职业还是比较有兴趣的。今年的疫情,白衣战士们舍小家为大家冲锋在前的精神风貌,相信整个社会也包括我,都进一步认识到了医疗事业对全社会的重要性,这坚定了我学医决心,这是很有价值、很有成就感。”上海中学毕业生黄彦翔就是这样一名“医二代”。

不选择“分尽其用”,而是投奔热爱和兴趣,是他的坚持。黄彦翔的记忆里,学医的时间跨度的确很长,因为妈妈其实是旧时在职读完医学博士的。“在这个过程当中,爸爸对于妈妈表现出很多的理解和支持,我都看在眼里。如今,这种理解和支持,爸爸妈妈也用在了我的身上。虽然医生艰苦些,但符合我们全家的价值观。”

其实,黄彦翔认为,社会不该刻意渲染学医的艰辛,应该说,无论做哪行,想要有所建树,都是要付出百倍心力和努力。“这一点来说,学医和其他的专业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妈妈语重心长地告诉黄彦翔,中国的医学还有很多要向世界的发展看齐,外语水平的掌握,对于医学生涯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作为医生,更需要有大爱。

这不禁让黄彦翔想到一段罗素的话:“我的一生被三种简单却又无比强烈的激情所控制: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探索和对人类苦难的难以抑制的怜悯。”黄彦翔觉得,这话语非常朴素,也恰恰是自己长期以来一种比较懵懂的感受被概括和升华得恰如其分,“这句话的背后,仿佛对应着我心中的那种情感。”

努力奋斗,一如他过去的求学时光。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黄彦翔没有放松自己,而是已经悄悄啃起了英语专业8级词汇。同时,每天在家里踩“动感单车”也是自己从高二时就延续的好习惯。通过旋钮调节阻力,基本上,他每天都会在小小的天地里骑上10公里。

黄暄:“医二代”,录取于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五年制专业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一句话投射在黄暄身上,简直不能更合适。

黄暄和妈妈是同一天生日,都毕业于曙光中学,又是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对于未来的路,黄暄很是坚定。

从小对医生职业的耳濡目染,让黄暄一直对医生这个职业心生向往。高二第一学期,黄暄有幸参加了上海市青少年工作站,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老师一起研究中学生体质测试及舌面脉特征。刚开始接触课题的时候会觉得有些晦涩,全新的领域、有限的时间,对少年而言一步一挑战。

最初在定课题研究方向时,就让黄暄犯了难。“我是班中的心理气象员,通过和同学的交流,我发现有一部分同学容易情绪不稳定。无意间的交流,激发了我的灵感。”黄暄决定以服务健康中国为宗旨,希望可以找到合适的运动,提高学生的血清素水平,改善他们的情绪,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课题——探究运动对高二学生体质、血清素水平与情绪的影响。

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黄暄的双休日都穿梭在课业和课题之间,一路陪伴她的是去时背的英语单词和归时查阅的知网文献。凭着对待挑战的认真努力,科学实践的严谨态度,黄暄的课题研究最终获得了专家的一致好评,被评为优秀课题。

今年的高考冲刺期,因为疫情,原本正常的生活秩序被打乱。黄暄的妈妈身为一名医生大年三十晚上就踏上驰援武汉的征途。作为女儿,除了依恋,更多的是对母亲的担心与不舍。但黄暄很支持妈妈的决定,那是医者人生价值的追求。

懂事的黄暄写下一封给妈妈的家书:“你是女战士,也是我想竭尽全力保护的女孩子。都说爱哭的孩子有糖吃,虽然很少见你哭,但我依然想把所有的糖果,都给你,希望这样可以给你前行的力量。”

那一天,看着妈妈出征的背影,黄暄立志,自己未来要成为和妈妈一样的医生。

82天,援鄂归来。那一天,黄暄拥抱着妈妈,轻声说“我决定选择医学专业了!”身为一名医二代,黄暄十分明白这个行业的艰辛,但她依然希望能成为一名和妈妈一样优秀的医生。

在这次疫情期间,很多诊疗方案都与中医有关,这也鼓舞并振奋着黄暄学好中医的信心。看《黄帝内经》等中医古籍,每天跳绳注意锻炼身体,这是她对开学所做的准备。

黄暄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要为中国传统的优秀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贡献一己之力,要把这一生都献给医药科学事业。


原文链接: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0/09/02/15990253001100438994.html 

 

学院快讯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一行来访上海交通大学…

科研动态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STAR Protocols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等…

菁菁校园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医学院2022级临五四班举行“相约花海·筑…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