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让抗“疫”精神成为思政教育的力量 |交大医学院学生用声音传递医者的初心使命
2020-05-27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一个舞台、一支话筒、一段经历、一股力量。因为“521”谐音“我爱医”,上海交大医学院的学子们就把这一天作为“爱医日”,用各种形式表达对医学的热爱。在这个爱医日,交医学子们以战疫逆行医务工作者所留下的书信、日记、诗词、原创歌曲为载体,曾经战斗在抗疫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走上了舞台,和专业播音演员一起,用声音传递医者的初心使命,让抗“疫”精神成为了医学生们最生动感人、直击心灵的思政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上海交大医学院系统共有570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抗疫最前线,同时派出182名医护人员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疫情救治工作,用生命践行使命,用奉献诠释爱心,为中国防控疫情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整个过程中,这些“逆行者”“坚守者”留下了书信、日记、诗词和原创歌曲,字字含情、笔笔动人,丰富了抗“疫”精神的内涵。

书信是他们在前线战斗的感情寄托

上海第九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副主任医师张晨之子张心一在给爸爸的信中写道:

我抬起头突然看见夜空中璀璨的星星,原来爸爸和其他援鄂叔叔阿姨们一样,你们都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正在唤醒沉睡中的黎明,迎接曙光的到来。

undefined

援助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人员、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主管护师汪静在忙碌了一整天后,在夜深人静时,提笔给女儿写了一封长信:

应该会从中明白一些道理,学会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这也是你人生的一次阅历。对妈妈来说也是一样,做了每一名医生和护士应该做的事情。

上海第六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瑞金医院北院神经内外科护师朱晓宁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说道:

我亲爱的父亲,当年高考失利,未能使您颜面有光,女儿一直记在心里,惭愧了很多年。希望这次战“疫”胜利以后,您也可以骄傲的与人谈起:这是我女儿,她很优秀!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仁济医院神经内科主治医师吴恒趋之妻卢洁在写给丈夫的家书中提了三个要求:

1.无论上什么班,一定要按时吃饭,我看了你们盒饭的量,不多的,请光盘!不要只吃菜,不吃肉!2. 一定一定一定防护好自己,回来兑现你的保证,平平安安、完完整整的回家!3.坚决不允许报喜不报忧,有什么问题必须跟我说,你要相信我愿意也有这个能力与你一起分担忧愁,解决困难。

undefined

西南位育中学和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是一条马路之隔的“邻居”,在六院援鄂医疗队坚守武汉雷神山医院的时候,收到了一封来自西南位育中学学生们的致敬信。作为留守雷神山的最后一支普通重症病房医疗队,对六院的援鄂医生们来说,那正是最紧张、最忙碌、最艰难的时刻,而这封千里来信,给予了他们很大的支持和动力。全体队员们在逐一传阅后,当天就给这群可爱的少年们回了一封长信:

水利万物而不争,愿你们成为善良的人!强大源于内心,愿你们做个坚强的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愿你们做个进取之人!宇宙洪荒,健康为本,愿你们成为康健之人!希望你们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愿有一天你们收到国家的召唤,也可以像我们一样最美逆行!

一篇日记,是他们对这段经历的最好记录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新华医院麻醉与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阮正上说他因为这段经历而爱上武汉这座城市,武汉俨然成为了第二故乡:

自从来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更让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就是守护生命与希望的白衣战士。作为援鄂的上海医疗队成员之一,我最希望的就是让更多的病人能在我们这里转危为安,同时也希望这场疫情能早日被彻底遏制住,获得抗疫战斗的最后胜利!

我想等到山花烂漫时,各行各业恢复正常了,有机会我一定会带着家人来我曾经工作过的武汉,游东湖、看樱花、吃武昌鱼!

武汉,我想对你说:加油!你一定行!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胸科医院导管室护师张俊杰朗读了自己写的 《逆行的50余个战“疫”日夜》,他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南丁格尔”的使命,诠释一名“90后”的担当,也在和患者的互动中感受到了职业的价值。

中午,我给每间病房发完午餐后,已经满身大汗了,等到患者吃完午餐,我又要马不停蹄地收拾这些餐厨垃圾并打包运走。37床的阿姨见此情景,对我说:“看你一直忙,很累很热吧?”“是好热的,但是我年轻,不怕”。过了一会儿,阿姨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张纸板,挥动着给我扇风。“这样凉快一点吗?”阿姨问。其实隔着厚厚的防护装备,我一丝风都感觉不到,但心中的感动溢于言表:“谢谢阿姨,凉快多了。”患难之时,患者的理解与爱是支撑我前行最强有力的动力。

undefined

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查琼芳在援鄂的整整68天中,从除夕到3月31日,共写下67篇日记,用朴实的文字记录援鄂工作的点滴:

20200202,是个充满爱意的对称日:武汉,爱你!上海,爱你!中国,爱你!2月2日是援鄂第九天,天灰蒙蒙的,下起了小雨,但我的心依旧热忱忱。

在崇尚入土为安的中国人眼里,5床的家属做出了让人感动的决定。或许,他的决定,会有利于我们寻找新冠肺炎的致病性和致死性,为未来挽救更多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提供依据。今天下午,我们又得知24床家属也同意进行遗体解剖,已经难以用语言来表达我此刻的感谢。全武汉人民,甚至全国人民应该感谢5床和24床的病人和他们家属的决定,感谢这些饱受创伤的武汉人,感谢他们还来不及悲伤、却在背后的无私和奉献。有这样的人民,胜利一定属于我们!

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蕊华认为最应该感激的,还是我们奋斗在一线上,与病人接触最多,感染风险最大的“美小护”们,她为此填词一首:

荆楚狼烟起苍茫,百姓伤,病毒狂,庚子新年,江城宵禁长。号角呜咽战集齐,出申江,入汉江。平凡天使美小护,罢梳妆,束戎装,话短情长,雷神山上忙。欲待凯旋得归期,卸战甲,笑开颜。

一首诗一曲歌,传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情谊和勇气

诗以言志,歌以咏怀,国有召,战友们应声出征,更多的医护默默坚守在各自的岗位,守护着这座城市和她的人民……附属瑞金医院诗歌社就在送别诗里表达了医者坚毅勇敢的决心和浓厚不舍的情谊:

你们的笑容,太美,留给我们,除了感动,还有爱!共期待,那一日,阴霾终将散去,阳光撒满天空,亲人相拥而笑,人间春暖花开;那一日,战士归来,山河无恙、国泰民安。

undefined

交大医学院的SCI科学索引乐队也创作了一首原创歌曲《武汉别慌,有难我们一起去扛》,歌颂了医护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你在何方,他在何方;守我故土,捍我家乡……”

“每一次回首,看到你汗水把白衣浸透;每一次挽救,你竭尽全力彻夜地守候……”当四位医学生演唱这首由上海第八批援鄂医疗队队员、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李佳作词、音乐人袁清作曲的《勇气》时,整场诵读活动在耳熟能详的歌声中达至了高潮。收看了节目的医学生们深受鼓舞,他们表示抗疫医护人员用真情记录下这段值得永远铭记的日子,文字虽然朴实却很感人,蕴含着医学温度、人文情怀,而通过声音再度演绎后,更感受到抗疫精神的感召。

据悉,“5.21”爱医日疫声传情医护叙事诵读会由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和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携手东方广播中心路平工作室共同举办,本次活动通过超星、人民网、bilibili、微博等网络平台直播,近六万人在线观看了本次活动。


 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3j4Uwndo_MmKLsvJJKDrXg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