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为什么抗疫线上男护士“密度”高于平常?战疫南丁格尔将现代护理推向新阶段
2020-05-12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医生.jpg

“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见过护士的眼睛。”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痊愈出院之际说出的这句话,让人看见了战“疫”里一股独特的力量——护士。

今天是第109个国际护士节,也是现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南丁格尔诞辰200周年。160多年前,南丁格尔奔赴战地医院,大大降低了伤员死亡率,“现代护理”正是在战争中赢得尊重,发展壮大。

而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在全国4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务人员里,护士占了近70%。据上海市卫健委统计,在1649名上海援鄂医疗队员里,护士达1041名,其中,年龄最小的22岁,最大的55岁,90后占比最大,达44%。

可以说,这群“战疫南丁格尔”不仅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主力,更以无数感人的温情瞬间、充满智慧的“战疫发明”,以及在其中衍生出的人文伦理思考与实践,为现代护理注入了新内涵。

一名重症患者可能有100多名护士参与护理

4月15日,上海两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成功脱掉ECMO(人工膜肺机)后康复,走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62岁的老童是其中之一,住院70多天,其中整整47天接受ECMO支持。

九死一生,老童说自己像梦游了一场。

尤其在谈及护士时,他写下一行字:“你们就像妈妈一样”。老童感慨,半梦半醒之际仍记得护士们的悉心照护,“只有妈妈这样帮我做事”。

负责老童救治工作的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教授说,在重症、危重症病区,护士与患者的配比可以高达6∶1,护士24小时不间断地守护患者。所以,对一名重症患者来说,前后可能有100多名护士参与护理,日夜颠倒,生死相守。

这是一种“唤醒生命”的成就感。对此,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驰援武大医院东院的护士长潘文彦刻骨铭心。

4月10日,87岁的“看落日余晖爷爷”康复出院。看到老人走出医院,在视频的另一头,已经返沪的潘文彦不由泪湿眼眶。“我忘不了2月在病区里见到老爷子的第一面,奄奄一息,床头的盒饭堆成小山,他不是不想吃,他是连举起一杯水的力气都没了。”就是从那天起,潘文彦带领护士团队,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开展护理支持,从身体护理、生活护理到心理护理。

都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在这场战“疫”里,护理的独特力量彰显。大年初三,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这批医疗队很特别,50名队员来自上海40家医院,清一色都是护士。“我们就是去守护生命的。”上海第二批援鄂医疗队领队、浦南医院护士李晓静返沪后这样说。在武汉,上海医疗队是一块“金字招牌”,护理团队是这块招牌的重要组成。

微信截图_20200512063629.png

从左至右依次为:3月5日,“看落日余晖爷爷”照片刷屏。 一个多月后,老人康复出院,这背后离不开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文彦护士团队的护理。 (中山医院供图) 3月10日,武昌方舱医院最后一批痊愈病人出院。 两名护士在等待出舱时小憩的瞬间,感动了海内外众多网友。 (新华社发) 穿着防护服的上海市公卫中心护士防护眼罩布满水蒸气。 (医院供图)制图:李洁

现代护理已发展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护理学院副院长方琼提到的这组数据让记者印象深刻:今年,交大护理学院的新生里,男生达到四分之一,创了历史新高。这说明,最近几年护理学院里的性别比已在发生微调整。而在这次交大医学院系统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上,男护士比例更高——达到14%。要知道,日常男护士在整个护士队伍中的占比在1.5%-2%左右,也就是说,一家医院如果有100名护士,男护士大约在2人左右。据统计,上海目前共有9.71万名护士,其中男护士2068名。

那么,为什么抗疫线上的男护士“密度”高于平常?

护理专家们总结了两点原因:首先,前线体力消耗非常大,所以对男护士需求非常高;其次,由于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难度大,救治过程中涉及ECMO、CRRT、呼吸机操作与护理维护等重症护理工作,而在这些专科领域,男护士的“密度”是最高的。

“护士的工作不再仅仅是打针、发药,现代护理已发展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学科,这次疫情让人们看到了专科护理的重要价值与作用,我们也希望由此改变社会对护理学科的认识,改变对这个职业的认知。”方琼说,护理学早已成为与临床医学并列的一级学科,在上海护理学界,有博导,有博士,有护士开设出专门的造口门诊、糖尿病门诊、药学门诊等,也正因此,交大医学院护理本科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优秀高中生报考,相当部分的年轻人愿意投身护理事业。

护士“前线发明”为医者患者解决诸多难点

“不要小看护理专业化程度、教育程度的提升,这直接关系患者的治疗结局。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我们已经看到了专业护理带给患者的获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护理部主任杨艳告诉记者,国际顶尖期刊《柳叶刀》曾发表过一项研究,护理人员的学位提升10%,患者各类并发症发生乃至死亡等不良结局的发生风险将降低10%。

类似的研究还有很多,在护理学界不足为奇。

早在19世纪的战地医院里,“提灯女神”南丁格尔代表的不仅是护理的温度,更有科技之光。南丁格尔通过科学的组织管理,包括提出著名的“玫瑰统计图”等,大大降低了伤员的感染率乃至死亡率。

在此次抗击疫情的第一线,一批“前线发明”也来自护士。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科护士、上海第四批援鄂医疗队队员梁晓红发现在取咽拭子时,患者经常会咳嗽、呕吐,而医务人员直接暴露在飞沫之下,被感染的风险不小。有没有办法让患者多受益,让医务人员少吃苦?她设计了一款既能有效取样,又可防止患者飞沫喷溅的装置,经瑞金医院创新工作室老师的转化,这款产品最终在武汉被推广使用。

随着武汉疫情逐渐获得控制,上海医疗队均已平安返沪,并实现派出人员“零感染”。而随着全球疫情的蔓延,梁晓红的这款发明最近还“打飞的”,投入到美国医院的抗疫一线。

这并非孤案。这个护士节,杨浦区中心医院举办了一场发明展。从2013年至今,这家医院的护理部已产生103个护理创意,其中就包括16件“出生”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发明。比如“能喝水的氧气面罩”,就解决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无法喝水的“痛点”,已在武汉战“疫”的关键时期派上用场。

“如何科学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场疫情将现代职业护理推向了一个新阶段。”杨艳说,这里谈到的不只是技术。因为诸多技术未来可能由机器人完成,而技术背后的现代护理理念如何进一步走向纵深、实现丰厚的层次,如何帮助患者获得更舒适的住院体验,让生命更有尊严,让患者不仅战胜病魔,还能摆脱心魔,这些都是这场疫情带给现代护理的人文思考。


链接:http://wenhui.whb.cn/zhuzhanapp/yiliao/20200512/346742.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timestamp=1589239248322


 

学院快讯

  医学院2023年教师教学大赛护理学院开赛仪…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科研动态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菁菁校园

  万荣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述《医…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