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孵化平台启动现场。姜泓冰摄
新药研发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高,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瓶颈怎么破?“产、学、研、资”如何深度合作,导向人民健康之“用”?针对生物医药研发要素进行分析和布局,通过上下游产业合作特点的整合与设计,4月16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上海二医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启动“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四方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同聚焦生物医药领域,开展全产业链的深度合作。
“建这个平台不是突发奇想,经历了‘十月怀胎’。” 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说,交大医学院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和资助经费总额连续十年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2019年获资助项目创历史新高,达729项,获得直接经费3.8亿元。“这么多研究项目,必须在发论文的同时,转化成有利于人民健康的成果,这是我们的责任。”
上海交大医学院近年来努力打通“产学研资用”链条,近5年共完成成果转化40项,累计标的总额3.62亿元,包括李宗海团队肿瘤诊断及药物系列成果转化、李青峰团队脂肪干细胞及其衍生物项目、李福彬团队激动型抗体恒定区优化平台项目等。但生物医药成果转化高投入、高风险、周期长,产业链环节存在中间壁垒,一般社会资本对于战略意义大、突破0到1的“长线”技术不感兴趣,财政资金与社会投资衔接空档,“卡脖子”问题遇到“死亡谷”,因此需要高校科研院所、研究型医院与药企、资本形成产学研资的合作联盟,为研发活动“雪中送炭”。
上海交大医学院党委书记范先群在孵化平台启动仪式上表示,此次战略合作将整合创新资源及要素,汇聚研发及相关专业化团队,实现对药物研发、临床研究、商业市场、运营管理、法律保护的全链条支持。
上实集团董事长沈晓初期待四方合作能共同推动上海在生物医药前沿领域和核心关键技术、临床医学研究、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优化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上海医药集团总裁左敏认为,孵化平台能快速推动上海市生物医药早期重大创新技术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相信在我们四方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取得硕果累累的成绩。”

产、学、研、资四方签约,携手合作。 姜泓冰摄
据介绍,“上药-交医创新成果”孵化平台合作各方将扮演互补角色,突出功能定位。上海交大医学院作为研发力量的载体和创新成果的源头,提供转化政策与队伍建设的保障;上海医药集团将提供研发经费和研发把控,发挥临床研究、产业化生产及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优势助力项目的熟化与落地;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是经上海市人民政府批准、由上实集团发起设立的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将提供额外的战略资金支持和嫁接资本运作等优势实力资源;二医投资作为交大医学院的全资资产经营公司,旨在支持和辅导发明团队的市场化运作,推进产学研的结合与高校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四方将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培育优秀的项目团队、对接充沛的孵化资源,实现从医药研发、临床研究、市场运营、商业投资、法律保护的全覆盖,力求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探索走出医科院校推动科创转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四方将共同助力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的科技创新以及推动长三角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
启动仪式后,上药-交医孵化平台的首次创新项目路演即告展开,9个项目参与路演,聚焦肿瘤免疫、生物制剂、肺纤维抗体治疗、新冠mRNA疫苗研发等多个方向。介绍“生物大分子药物递送技术平台”项目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高小玲教授说:“对于医学院校的科研人员来讲,最大的成就感莫过于研究成果能够转化为治病救人的良方。期待新平台能够架起一座桥梁,实现更多从0到1的转化。”
原文链接: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395882/5309858?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