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新闻2月20日电 (陈静 杨静)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蔡泳团队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欣欣团队合作完成了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分阶段估计了武汉市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流行趋势,并提出在各项防控措施的有序开展下,2月下旬疫情有望得到有效控制。
研究团队认为,武汉及湖北之外的疫情控制已出现了非常有利的局面,其演变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该研究成果2月17日已被国际知名期刊 Cell Discovery接收。研究表明,面对疫情的发生,中国采取的措施,特别是武汉“封城”等果断决定,是非常有效的,这一决定和后续的一系列措施从根本上改变了疫情演变的格局。通过四个阶段的多阶段模型拟合,研究最终计算得到武汉地区感染人数可能在2月下旬出现流行高峰和拐点。
据悉,该研究采用了学界较认可的传染病动力学SEIR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团队基于武汉地区采取的防疫措施时间点,对疫情发展强度进行了阶段划分:第一阶段是2019年12月1日至2020年1月23日;第二阶段为1月24日至2月1日;第三阶段是2月2日至6日;第四阶段是2月上中旬。
第一阶段,武汉地区尚未开展十分严格的防疫工作;第二阶段,武汉封城后逐步建立交通管制和隔离检疫制度以限制人口流动;第三阶段,武汉的社区防控得到加强,提出了“不漏一户、不漏一人”的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模式,同时“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与“方舱医院”相继完成了交付和启用,20个省大型三级综合医院的医学救援队驰援,使得武汉的防控和医疗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第四阶段,武汉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采取严格的社区隔离和疑似感染者的全面筛查政策,新冠肺炎患者基本实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研究人员认为,实际确诊病例数的上升趋势与模型预测感染人数的发展趋势趋同。研究团队指出,在各项防控措施的有序开展下,现存感染者数量平缓下降。
研究团队接受采访时直言,此模型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新冠肺炎是新出现的传染疾病,存在着许多未知及不可控的因素,包括是否存在超级感染者、潜伏期内是否具有传染性等,一旦有新的证据打破模型假设,模型预测结果的可信程度将受到一定影响,研究团队称,今后随着对疫情认识深入,病毒的种种特性将愈发明朗,模型估算也将愈发精准。
研究团队指出,从确诊报告的数据来看,武汉或是更大范围的湖北疫情的流行趋势与湖北省外存在明显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将该研究所预测的武汉疫情流行情况外推至湖北省外其他地区。(完)
原文链接:http://www.sh.chinanews.com/yljk/2020-02-20/71550.s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