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听完这些令医者“无力”故事 或许能更懂“医”的意义
2019-11-21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图说:诵读会现场 童宽 摄

或许这是一份最“无力”的职业。当我们面对生命,面对生死,无限的努力未必能每次都能换来有效的结果,但为何他们仍然前赴后继,仍然面对无数次绝望之境披荆前行?

今天下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一场“叙事医学”诵读直击心灵。医生、护士、医学生以及专业播音员以声传情,诵读《医路聆听》同辈教育读本,通过充满医者情怀的叙事医学作品,开展了一堂生动感人、直击心灵、别开生面的思政课。

近年来,医学人文走向临床的呼声响起。院士韩启徳曾呼吁,医生应该撰写两份病例,一份是专业的诊断病例,一份是温暖的叙事医学病例,又称“平行病例”或“影子病例”,类似于“临床札记”,将“找证据”和“讲故事”结合。

上海交大医学院历时两年,征集整理曾触动临床工作者的生命故事,以及医学生对人文关爱的感悟记事,集结成《医路聆听》,希望能让医学生、医务人员以及非医疗行业人员通过文字对医疗行为、医务人员的工作有更具体、直观、生动的了解和感受,构建更为成熟、全面的职业价值和信念;同时也能够开启大家对医学、生命与个人价值的深度思考,推动更大范围的医患共识、医患互信。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上海交大医学院紧密围绕“守医学初心,担时代使命,育卓越人才”,希望能用更多举措激发教师思政育人热情,为学生擦亮医学初心底色。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读本摘选】

小乐的故事

儿童医学中心 蔡晓炯

小乐虽然只有四岁,却已经是我们病房的资深老病患了。每隔几个月小乐总像听到召唤般来病房报到,住上个十天半个月,吸氧、吸痰、抗感染……于是手和脚都被扎满了针眼。

陪伴时间长了,小乐就像我们自己的孩子般心疼,尽管无奈,却总想着要怎么让他多些快乐。这天晨交班,詹詹阿姨拿出了一张神秘的卡片,说可以实现小乐的愿望,等卡片上面的星星集满了,就能够到护士阿姨这儿换取礼物。小乐攥着卡片如获至宝,仰着头问:“那怎么集星星呢?”詹詹阿姨拿出药杯说:“喏,乖乖把药喝了就可以积一颗星星啦!”小乐皱了下眉,接过药杯一饮而尽。“集星换礼物”一度成为我们跟小乐之间沟通的桥梁,很多难题迎刃而解。

图说:《医路聆听》插画 上海交大医学院2016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沈昕昕 作(下同)

小乐属罕见病例,缺手术经验,手术风险大、手术效果预后不良,这无疑给小乐判了死刑。

生命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东西,像每天早晨升起的太阳,像始终朝东流去的河水。即使我们知道它有终点,我们也从来不会担心自己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也从来没有想过某个时刻亲近的人突然离世。只有当病痛突如其来,当绝望悄然逼近时,我们才会知道:生命是那么脆弱,你甚至来不及告别。

生命可以有多脆弱?没有经历过生死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但我是一名护士,陪伴着走过悲欢离合,切切实实感受到死亡,生命可以枝繁叶茂地生长,也可以在凋谢时从容退场。

生死离别不是演绎,只愿小乐一路走好。

救赎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血液科 杭海芳

为什么要做医生?为什么要做血液科医生?尤其在经历过那些不眠之夜,灰头土脸地走在出夜班的路上,心中就升起一股无名的悲凉之情。记得心内科的范医生有一次问我:“你为什么选择做血液科医生,你难道不觉得这份工作非常没有成就感吗?”是的,我无力反驳。

前年年底,有一个35岁的女病人收到了我们病房,她叫靓靓,来自遥远的云南西双版纳,微胖,性格特别爽朗。

一年多的求医之路的确足够坎坷。化疗后预料之内的恶心,脱发,发烧,甚至下颌骨疼痛的加剧,所有的折磨似乎对于这位女汉子而言,都不是什么问题,每天查房她都依然能笑着对答。接下来是中剂量阿糖胞苷巩固化疗,呕吐,脱发于她而言都是小case,她常常光着头还能在病房里说笑。可是每次化疗后的骨髓抑制期,高热、月经出血把她不得不困在床上时,她就有些阴郁了。还有一次次腰椎穿刺+鞘注,每次要在床上持续平躺6小时,对于一个闲不住的人来说也是一种煎熬。

4次巩固化疗结束,复查骨髓完全缓解。那时她自我感觉特别的好,她又回到了西双版纳,在版纳茂密的热带雨林里奋力的奔跑,每天一个十公里。

可原幼细胞70%,复发了。谁都知道复发意味着什么。她依然还是那么坚强。她说那就继续化疗吧。

图说:《医路聆听》插画

记得那是我从门急诊回病房的第一个班,那天是周六,我走进那个病房查房,问了一句:“靓靓,你还好吗?”她马上说:“你是杭医生吧?你去哪了?最近都没有见过你?”然后她又自嘲说“我现在是瞎子,你在我眼前,我都见不到哎,不过我现在耳朵特别灵敏,是不是?一听就听出来是你。”我喉头有些哽住,鼻子有点发酸,眼眶有点湿润,我的口罩为我掩盖了我的情绪波动,我走近她,看清楚她现在早已面目全非,面部浮肿,双眼微睁,却不能对焦。身上布满了出血点,嘴角还有血丝。

她又说“我头真的很痛,麻烦多给我备点止痛片。”我轻轻地回答:“好,你放心,我会给最好的止痛药。”也许我的声音泄露了我的脆弱,在我离开病房时,她告诉我“杭医生,我其实一点都不怕,因为我已经准备好了。我相信,上帝给我们安排的每一次挣扎都是有目的的。我们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很重要。”那一刻,我觉得我无法治愈她,可是她却治愈了我。

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自己的使命,死,只是一个结果,活着的每一分钟都很重要,都值得我们好好珍惜。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613586.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