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瞄准百姓健康需求 上理工和上海交大医学院“联姻”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
2019-09-27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图说:今年4月,陈国强院士率附属医院到访上理工 王博 摄(下同)

在临床,医生用的手术针都是进口圆形缝合针,现有国产针设计、材料、工艺都不理想,容易扯破皮肤。能否研发升级型优质好用的国产缝合针,为患者提供更好更实惠的治疗?

这是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外科医生发出的需求,也是“交医系”医院提出的近百个需求之一,得到了上理工材料学院科研团队“接单”。仅两个月,在医工合作推进下,国产替代方案很快拿出,技术难关得以攻克。

这一合作项目的高效推进得益于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一场“联姻”,今天上午,上海理工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和“医工交叉研究生院”,聚焦临床,将科技创新直接瞄准百姓健康实际需求,通过医学与工学、理学等多学科融合协作,产出“接地气”的科技创新成果,培育拥有解决医学技术问题能力的医工交叉研究生。

图说:上理工和上海交大医学院共同发起建立医工交叉创新研究院

从唯论文到需求导向的创新

“这是一场‘自由恋爱’,一定会开花结果。”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院士今天兴致高昂。几个月前,在上理工的邀请下,陈国强带队,率附属瑞金、仁济、新华、九院、第一人民医院、六院和儿童医学中心的院长副院长到访座谈。这场座谈让医生和科学家都有很大触动——原来临床有那么多事关百姓幸福感的问题亟待解决,原来实验室有那么多先进技术可以落地、等待应用。

“我们的医学取得很大进步,但坦白说是建立在西方科技基础上的。今天临床使用的药物、设备90%还要‘靠老外’。从显微镜到B超、x光、PET、CT,近百年来医学进步的过程,不断证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提升离不开理工科的进步,但理工科在医学上的应用并不怎么厉害,中国医学需要理工人才来提升技术。”陈国强说,另一方面,作为上海创新的支柱产业之一,生物医学产业也需要有更多突破来引领产业发展。

座谈会后,各家院长很快在各自医院全院范围内发动需求征集,很快汇集了来自临床的近百个亟待技术解决的实际问题,有的涉及手术机器人等“大机器”,有的是缝合针、插管之类的“小东西”。

“依赖进口,再小的手术也要动辄几万,类似缝合针这样的‘小东西’不是做不出而是没人做。小问题背后也有大科学命题,也能出大文章(论文),小产品事关民生健康,也有大产业。而只要能促进健康,我们就应该做。”上理工校长丁晓东指出,“有人认为产业化等于发不了文章?这是误区。有需求才有创新。教授有本事但是很苦恼,不知道做什么研究,怕找错方向。从需求出发寻找科学问题,也能产出原创性论文,是真论文。如果没有科学创新直接简单工程问题,那是企业就能完成的事情。”

“一拍即合且情投意合”背后是要服务百姓健康的共识。“为人民谋健康,为强国奠基础是要付出行动的。除了培养人类健康的守护神,也要通过科技创新助力健康。”陈国强说。

图说:庄松林院士团队医工交叉联合创新

图说:临床上的问题,大学实验室来研发解决方案

交叉学科激发创新

对上理工来说,这近百个临床问题也是巨大的科研“选题库”——用科学家的眼光去解构,找到问题背后的科学命题,梳理对应的学科,最终有40项有望落地解决实际的健康问题。实际上,在上理工的实验室,已经有不少医工交叉的项目,例如裸眼3D临床手术显示器、可定位的胶囊内窥镜;庄松林院士团队与瑞金医院牵手成立“智慧医疗联合实验室”,将最前沿的光学科技应用于代谢类相关疾病的医疗诊治及慢性病管理领域。

“但光靠一两个团队单打独斗还不够,而且很多项目不仅涉及一个学科,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围墙、学校之间的围墙。”上理工校长丁晓东说,“我们要从唯论文导向转变为产品需求导向,要瞄准实际问题,产出‘真’创新。”目前上理工校内已有50%的科研团队参与,打破围墙交叉合作,联合攻关。

而对医学院来说更是如此。一直以来,来自临床的一批医学科学家正推动医学科技的进程。在交大医学院,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团队牵头组建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在糖尿病筛查方面已有成果,附属九院戴克戎院士利用数字医学和金属3D打印技术研发了多种型号的个性化定制型植入器械,医学院本部吴韬教授牵头的智能医护服务机器人通过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打造多模态混合智能交互医护服务。上海交大医学院参与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与校内生物医学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材料、数、理、化、生等多学科联合,研发国内手术辅助技术、手术机器人等,创下多个“国内首例”。大院士、大教授领衔还不够,如此多临床需求需要更大规模、更优机制,有组织、有规范、有支持的合作机会让更多饱含热情的医生参与到技术创新之中。

此外,从医生到教授,交叉平台构建了新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生医工交叉项目中培养,一边突破科技创新,一边实现工程应用。目前已有200余名上理工研究生加入40个合作项目,参与项目的医生中遴选出15名医工交叉博导和38名联合培养导师,由工科教师与医科教师通力合作,带着研究生共同攻关形成解决方案。

工科生还要通过解剖学等交叉课程了解医学前沿、感知医学温度。上理工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的2019级研究生李虎飞感慨万千。近日他刚刚和其他96名参与医工交叉项目的新生们上完第一堂“人体解剖学”课程,“第一节课上我们观看了人体手术的视频和学习了人体的骨骼系统,这对于我这个工科学生来说非常的新颖,对此充满着好奇。”

未来,依托上理工科技园还将对产学研加速,快速孵化,让百姓能够尽快享受更多优质健康服务。

原文链接:https://wap.xinmin.cn/content/3159007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学院快讯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一行来访上海交通大学…

科研动态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STAR Protocols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等…

菁菁校园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医学院2022级临五四班举行“相约花海·筑…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