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大江东|名医淬火,交大医学院力推临床诊治中国方案
2019-08-14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说明: https://www.hubpd.com/upload/resources/image/2019/08/14/155449_600x600.jpg

瑞金医院陈楠教授(右前)团队在病房中

“爆棚”背后,是一则发端于5年前的初心故事

暑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爆棚了:从7月17日至25日短短一周,国际临床医学顶尖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影响因子70.67)竟连发3篇重磅临床研究论文,报道上海交医附属瑞金医院肾脏内科陈楠教授团队和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团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其中,陈楠团队成果还是该杂志首次背靠背发表中国团队临床试验结果、首篇由中国大陆完成并以第一和通讯作者发表的3期临床试验论文。

中国是博士、学术论文大国,SCI论文如雨后春笋。但上海交医这3篇NEJM,却被业内称为“破天荒”、“历史性突破”——合着高水平临床研究居然是咱“短板”啊!

人口、病种和医疗资源众多,也有够多勤恳敬业、水平高超的一线医生,然而,中国95%疾病诊断标准是老外的,缺乏临床诊疗的“中国方案”、“中国证据”,只能照别人的套路来诊治。

中国需要有国际范儿的新一代名医,不只是“手术匠”,更不是只会发论文、临床生疏的DOCTOR。

3篇NEJM并非偶然。

2018年度,上海交大医学院就有5项临床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几占全国临床医学研究获奖项目一半;学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也创下历史新高。

“爆棚”背后,大江东工作室发现,这是一个牢记“使命”和“初心”、“有情怀”的故事——五年前布局、大手笔投入,在大样本多中心临床研究方面先行一步……

说明: https://www.hubpd.com/upload/resources/image/2019/08/14/155452_600x600.png

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团队研究成果7月份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内行看短板,“不能总是把国人健康寄托于他国标准”

临床医学研究“短板”,有多短?

目前全球临床研究有超过31万个登记项目,近四成来自美国,占有世界1/5的人口及临床资源的中国大陆,登记的临床研究项目占比还不足5%;

2002-2011年这十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总共2862篇临床研究论文,中国研究成果仅有38篇,占比1.28%,其中近六成论文来自中国台湾(40.56%)和中国香港(18.88%)。

心脏疾病治疗,进口设备占我国医疗器械市场70%,35%临床指南来自翻译,中国发布心脏疾病的诊疗指导意见中只有7%是基于临床研究的临床指南,其他都只是“专家共识”。

“中国人跟西方人长的一样吗?我们的祖宗不一样,遗传背景不一样,生活方式不一样,所处环境也不一样,拿西方人治疗标准来医治国人,这合适吗?”“不能总是把国人健康寄托于他国标准!”

2016年10月,在交大医学院一次临床研究专题培训班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陈国强追问。

这些年,交医很辉煌:2011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数量连年在全国医学院校排名第一,SCI论文数量连年列全国医学院校之首;从ESI排名到教育部学科评估,临床医学学科连续多年排名第一。

交医人却在反思,临床医学第一的根本标志,“取决于是否有一批‘病人不看不死心,同行不问不放心’的名医”。培养“名医”,“不靠仪器,也不靠经费,靠的是解决诊治问题的医生,更靠从临床中凝练科学问题、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形成一批具有引领性诊治标准的队伍”。

说明: https://www.hubpd.com/upload/resources/image/2019/08/14/155454_600x600.jpg

2016年10月,陈国强院士在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专项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犀利演讲,上了学校微信号,在业内不胫而走,很快“10万+”

“‘苦不苦看看虹桥机场礼拜五,累不累看看我们医生开的会’。年轻人周末到处跑、做‘飞刀’,不能静下心来,思考临床问题,不能看病的同时逐渐向一个研究型人才发展,这对个人、对医院和医学院来说,都是‘浪费’!”陈国强用一贯的直率和犀利直指业内症结。

几年前到德国一所大学附属医院访问,陈国强大受刺激:这家医院只有400多张病床,一年却在顶尖医学期刊发了7篇论文。“号称全国临床医学第一、有17000多张病床的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鲜有这种高水平临床论文,与我们的使命和地位很不相称!”

要拿出临床诊治的“中国方案”——正逢上海市设立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2014年,上海交大医学院投入上亿元,启动了多中心临床研究计划。

说明: https://www.hubpd.com/upload/resources/image/2019/08/14/155456_600x600.png

全球最大临床研究注册网站ClinicalTrials上的登记的各国家或地区临床研究项目数据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医学院来了数学和信息技术专家

“不要一讲到研究,就讲细胞分子基因”,陈国强说,医学院必须正确认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关系,大力倡导开展具有临床诊断和治疗价值的临床研究。

在急功近利的大环境下,要推动结果不可知、研究周期长,需要团队作战的临床研究,实属不易。每个医护人员需要论文、项目参与才能评职称,各种排名也离不开论文。临床研究项目经费使用与基础研究不同,预算、管理要通过第三方评估和认同,困难重重。

交医决策层下定决心:哪怕在项目、论文排名方面可能暂时“落后”,也要鼓励医务人员利用临床资源开展研究。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副院长江帆教授介绍,医学院坚持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子过河”结合,启动“双百人”人才计划:一是5年内培养100名“研究型医师”,设立专题培训课程,请大师授课,将青年医生分批送往国际一流临床研究机构学习,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二是培养和引进100名青年“临床专职研究队伍”,配合临床医生开展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

各大附属医院也各放大招:瑞金医院2018年与法国里昂癌症研究中心合作,将46个临床科室的科主任分批送去临床研究培训,再邀请法国专家来沪两天封闭培训;仁济医院持续推进青年医师临床科研能力海外研修计划,一批国家自然基金委资助的杰青、优青等国家级人才项目在临床医生中涌现。

说明: https://www.hubpd.com/upload/resources/image/2019/08/14/155459_600x600.jpg

2019年4月,韩国难治性白血病患儿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新型CAR-T免疫治疗后与医护人员合影

交大医学院布局了30多项“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推进附属医院联动、协同,倡导高水平临床研究,各医院争相设立临床医学科研项目,医生争相提出科学问题、总结病例、设计方案、组队开展协同攻关——从一个单位的单中心培育项目,到覆盖交大医学院3家医院以上的校内多中心项目,乃至联合上海市甚至全国兄弟院校的大型临床研究;从循证医学证据金字塔顶端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到总结过去临床诊疗数据的回顾性研究;从全国主委大咖们领衔大规模医学研究到刚毕业的小医生在临床诊疗研究小试牛刀……

交大医学院还有一大“独门秘笈”。

2014年,一支以流行病学、统计学专家为主的方法学团队首次冒头,随后数学、药学、信息技术、护理学等学科及来自生物医药工业界的专业人才陆续加盟。2017年学院设立了临床研究中心,专责整合13家附属医院临床资源,培养医生及医学生临床研究能力。

这一招,对症下药,补上绝大多数医生学科背景单一、临床工作繁重、对临床研究方法学相关理论和知识认知匮乏的短板。

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已成临床医生可靠伙伴。开设的“免费门诊”,及时咨询解决临床研究实际问题,还有针对国际合作的“海外专家门诊”,涵盖临床研究注册指导、样本量计算指导、拟投稿文章统计学把关以及编辑审稿意见回复等。开设半年,来自上海及全国部分省市的咨询门诊总量已达300余人次。附属新华医院等一些医院都有了“临床研究分中心”,为临床研究添了一台“核心发动机”。

说明: https://www.hubpd.com/upload/resources/image/2019/08/14/155460_600x600.jpg

临床研究中心的“免费咨询门诊”很受欢迎

是科研也是回归,临床医生热情一高涨,不只是发高水平论文,更能救命

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医务人员就是要从临床发现问题,通过科学研究解决问题,再回到临床造福老百姓。”瑞金医院院长、著名呼吸内科专家瞿介明教授说,该院鼓励“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并重。2018年,瑞金医院拨款2000万元,在院内择优资助10项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涵盖糖尿病、血液、心脑血管、感染、麻醉、危重症等各领域,“希望通过3-5年,获得真正改变临床诊疗指南、有科学价值的临床研究成果”。

有了“人才-项目-平台”联动机制,临床医生研究热情高涨,也更好地回归病人,从病征细致观察,到规范化诊疗体系及创新诊疗技术应用,高质量研究其来有自。

瑞金医院是全国最早成立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之一。近几年承接各类药物和器械临床试验876项,其中作为国内组长单位129项、国际组长单位14项、1.1类新药项目23项。由终身教授陈赛娟院士和糜坚青教授等领衔的团队,用新型CAR-T免疫治疗技术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显著,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去年4月,瑞金医院心脏外科赵强教授牵头的DACAB多中心临床研究成果在JAMA主刊发表,有望改变中国乃至世界搭桥术后的治疗指南。

第九人民医院注重临床研究成果转化,特色学科整形外科与瑞士巴塞尔大学、交大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药物所和多家制药、器械企业合作,推动了多项临床技术转化应用。2018年,李青峰教授团队干细胞促进皮肤再生技术实现1.2亿元独家转让项目,创下交大医学院迄今为止临床科技成果转化金额的最大单纪录。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研究,复杂先心的诊疗规范研究刊登于国际权威杂志,基于儿童白血病诊疗的研究不断突破,患儿五年生存率提升,相关研究相继发表在血液领域权威杂志,利用新型CAR-T免疫治疗技术治疗儿童难治性白血病的成果还实现了上亿元的成果转化。

说明: https://www.hubpd.com/upload/resources/image/2019/08/14/155462_600x600.jpg

仁济医院风湿科叶霜医生(右二)在与病人交流

“有人说,中国创新医药进入爆发期,若没有一支很好的临床研究队伍,实现新药爆发、让生物医药变成产业,是不可能的。”陈楠医生说。

“任何临床治疗都是为临床创新和临床治疗方法确立提供证据的。没有这种理念,相当于一群文盲做手术。”李青峰医生说。

“临床研究,会发现越来越多问题。青年医生不该只做手术匠,还要有决心把临床研究成果写进国际指南。”上海交大医学院“双百人”入选者、仁济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卜军说。

医学院要为中国新药研发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在临床诊治标准方面,我们走向国际舞台中央,获取国际话语权的时代已经来临。”陈国强院士这样概括。


链接:https://www.hubpd.com/c/2019-08-14/865586.s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学院快讯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郑州大学医学科学院一行来访上海交通大学…

科研动态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STAR Protocols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教授等…

菁菁校园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医学院2022级临五四班举行“相约花海·筑…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