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医学生也该懂一点新闻学
2019-07-11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近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健康报社联合主办的《枝叶情愫——胡德荣医学科技新闻作品选》出版座谈会在上海召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健康报社总编辑周冰,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陈国强,上海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健康报》上海记者站原站长张建中等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座谈并交流。

《枝叶情愫》一书是从胡德荣35年来发表在《健康报》上的千余篇医学科技新闻中精选的365篇整理而成,分为消息篇、通讯篇和探索篇,主要反映上海医学科技成果,特别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的成果和人物报道。该书既是一本记载上海医学科技成果的具有史料价值的文献,也是青年医学科技新闻记者提高业务能力的参考书,更是医学生、青年医生学习名医大家成长成才之路、医学科技成果研究之道、涵养大医情怀的生动教材。本期,我们选编了陈国强院士在新书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以飨读者。

——编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国强

记得几个月前,胡德荣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准备从他近35 年来在《健康报》发表的系列医学科技新闻作品中,精挑细选其中精华部分,出版一本《胡德荣医学科技新闻作品选》,并盛邀我作“序”。我一直认为自己还没资格,也几乎还没有为他人的作品写过序,但是这次我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并以“医学生也该懂得一点新闻学”为题,一气呵成了不敢为序的“序”。上周出差归来,就在办公桌上看到这本足有1 公斤重、砖头般厚的《枝叶情愫》,心中的感动再次油然而生。一向低调、不事张扬的胡老师竟出了一本如此高调、定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医学科技新闻作品选,真心不易。这凝聚了他半生的心血,更为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乃至上海医学科学界的科技创新留下了生动的史料。

作为胡老师的学生,我必须感谢胡老师。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一直得到胡老师的鼓与呼。早在我33岁,也就是1996年,我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时,他就第一时间在《上海二医报》《健康报》报道了我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的科学研究。后来,我两次破格晋升、出国、回校,担任首席科学家直至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都一直跟踪报道。记得2000年6月10日,他在《健康报》第一版发表题为《“ 枝叶”的情愫——记上海血液学研究所陈国强研究员》的人物通讯,长篇幅为学生“鼓吹”,让我清晰地记在心头的是枝叶永远离不开树干和树根。从大处来说,我的树根就是祖国,我的树干就是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如今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于是,2001年底,我回到了上海。15年后,也就是2016年1月1日,您胡老师又在《健康报》发表整版文章,诉说《陈国强:我仍是一片继续成长的“枝叶”》。可以说,知我者,胡老师也!这种“枝叶”情愫造就了我的性格和激情,也一直鞭策我无论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还是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都如履薄冰,砥砺前行,不敢懈怠。

现在,我们经常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我心中,胡老师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不忘初心的典范。20年前,胡老师就告诉我,他不要做官,他只做两件事:一是做好校报记者,二是做好《健康报》驻上海记者。这其实就是一件事,做好“记者”这一行当。他始终不变的初心就是将科技创新成果科普化,并努力传播和弘扬科学精神。不忘并坚守初心,其实非常不容易,正如我在今年的毕业典礼上所说的,坚持的路上,同行的人会越来越少,可能有人在下一个路口转弯,在下一个站台告别,甚至有人刚出发就“稍息”了。今天在座的不少是学生,我们应该向胡老师学习,坚持一生就做好一件事的理念和甘当绿叶的情怀。

胡老师1985年开始从事校报工作,直到今天还在为《健康报》写稿,34年如一日,笔耕不辍。一次,我在校园里碰到胡老师,他说他还在采访写稿,并热心为通讯员授课。“最近还为即将启程的援摩医疗队,上了一堂题为《援外医疗队员也需懂得一点新闻写作》的新闻课。”

坦率地说,我没有能力从新闻专业角度评价胡老师的作品,这个评价还是让新闻专业人士来做,而我作为非新闻专业出身的医学科技和教育工作者只是从表面感觉到胡老师医学科技新闻写得好,消息也就是“本报讯”写得通俗易懂。我特别感觉到,除了“本报讯”,胡老师的人物通讯也写得特别棒。胡老师告诉我,《健康报》“人物”版是目前我国各类平面媒体中唯一一个以整版篇幅连续、集中报道医疗卫生健康领域里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的版面。迄今为止,《健康报》共整版报道了上海医学科技专家59位,而胡老师一人就采写了其中的20位。多么难能可贵啊!胡老师第一位就采写了今天在座的我心中的男神、我的导师王振义先生。大家看到《枝叶情愫》封面照片,就是王振义院士10年前接受胡老师采访时的情景。翻阅作品选,我们还看到了他写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身穿短袖蓝底小花旗袍”,也写遗传学家谈家桢“84岁高龄,说话还是大嗓门”;他写原卫生部长陈敏章回母校参观科技成果展,问“报科技成果奖了吗”,也写外科学家傅培彬“带着党的温暖去为病人服务;他写世界断肢再植之父陈中伟,也写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6位青年医生完成世界首例双下肢再植;他写“三尺讲台是我的终生岗位”的王一飞校长,也写“工作在没有欢声笑语的地方”的遗体捐献登记接受站的陈鸿玑老人;他写自己参加张涤生院士遗体告别仪式后,采访噙着眼泪的青年医生,“做个像张涤生院士一样的好医生”,也写参加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总之,他把医学科技人物写得栩栩如生。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当下,我也呼吁我们医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也该懂得一点新闻学,从人物报道的感人事迹中赋予自己正能量,助力自己的美好人生,更把前辈对病人的温暖、对事业的敬畏传承下去。

最后,我作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也有几句话要说。其一,立德树人,让医学充满温度、饱含情怀,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使命。胡老师采写的这20篇整版人物报道,是加强在校学生和广大教职医务员工医德医风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的生动教材。医学院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指导委员会、研究生院、教师工作部、人事处、科技处等,应该利用这些现成人物报道资料,组织医学生、青年医务工作者和科技工作者好好学习。同时,也要学习胡老师的敬业精神。其二,作为上海交大医学院的院长,我很自豪,自豪于在我们这片沃土里能够成就胡德荣先生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知名记者。其三,《枝叶情愫》是一部成果展,是一部事迹展,更是一部史料展,这里固然是胡老师的专研勤奋、笔耕不辍的硕果,更重要的是我国医学卫生行业大报——《健康报》提供了一个平台,让胡老师在这个平台上驰骋。我希望胡老师保重身体,为健康上海、健康中国和一流医学院建设继续发挥余热,也期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与《健康报》一起,在医学教育、医学科技、医疗卫生事业以及医学人文建设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学院快讯

  医学院2023年教师教学大赛护理学院开赛仪…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科研动态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菁菁校园

  万荣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述《医…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