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所杨黄恬研究组发现cMLCK降解在缺血后急性心功能不全中的重要作用和调控机制
2014-10-27 浏览( 来源:健康研究所 
 撰稿:姜玉坤
 摄影:

            

cMLCK降解在缺血后心脏收缩功能障碍中的作用

  2014年10月18日,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 (分子与细胞心脏学杂志) 在线发表了健康科学研究所杨黄恬研究组题为 “Degradation of cardiac 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by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contributes to myocardial contractile dysfunction during ischemia/reperfusion” 的研究工作,揭示了心脏型肌球蛋白轻链激酶(cMLCK)降解在缺血后急性心功能不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心肌缺血病人经及时冠状动脉再通治疗后,血流恢复但心功能障碍仍持续一段时间,此现象称为心肌顿抑,认为和肌丝降解、肌丝对钙离子的敏感性降低有关,但确切的分子机制尚未阐明。而对于这一问题的阐明对开发治疗心肌顿抑的药物有着重要意义。

  高崚助理研究员等在杨黄恬研究员的指导下发现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心肌收缩明显下降、对Ca2+的敏感性也发生钝化,并伴随着心脏型肌球蛋白轻链激酶(cMLCK)蛋白含量和心室肌球蛋白轻链(MLC-2v)磷酸化的减少,而cMLCK基因表达和心脏型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cMLCP)蛋白表达却没有改变。过表达cMLCK后明显改善缺血后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和肌丝Ca2+敏感性;反之下调cMLCK后,则加重了损伤,说明cMLCK降解在缺血后心功能收缩障碍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复灌初过度产生的亚硝酸根阴离子(ONOO-)激活了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进而特异性地降解了cMLCK,而钙依赖性蛋白水解酶(calpains)、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和泛素-蛋白酶体(proteasome)的激活并不参与cMLCK降解。研究发现揭示了心肌顿抑发生的新机制,并为抗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肌丝降解新药的开发提供了候选作用靶点。

  此研究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的资助。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