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在线发表郑新民教授课题组研究成果
2011-07-06 浏览( 来源:基础医学院 
 撰稿:应急万虹
 摄影:

7月1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The EMBO Journal》在线发表了我院郑新民教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Activation of Src and transformation by a RPTPa splice mutant found in human tumors”,首次报道了源自于中国人实体瘤样本中RPTPa基因截短突变体RPTPa245的生物学功能。

蛋白质酪氨酸残基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调控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重要特征,影响着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以及细胞周期的调节。生理状况下,酪氨酸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是通过蛋白质酪氨酸磷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和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P)相互制约完成的。当某些病因使上述两大酶家族中关键成员的基因发生突变或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发生改变时,则将导致细胞信号传导调节发生紊乱,进而导致肿瘤发生。1992年,郑新民教授在国际顶尖学术刊物《Nature》上发表了其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即高表达的RPTPa能特异催化c-Src C-末端527位酪氨酸残基去磷酸化,使c-Src永久激活,诱发细胞转化即癌变。为了进一步明确RPTPa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探明RPTPa和Src激酶家族在人实体瘤内被激活并导致癌变的分子机制,2005年以来,课题组收集了近400例乳腺癌、结直肠癌及其他肿瘤标本,通过RT-PCR,TA克隆,测序,软件比对筛查RPTPa基因突变,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新突变体, 其中一种表达截短形式(truncated)的RPTPa(命名为RPTPa245),结构分析显示其缺失D1和D2催化功能区。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该突变体在细胞内可以形成RPTPa-RPTPa245异二聚体(heterodimer),而heterodimer中的RPTPa由于缺失wedge-cleft抑制结构从而暴露底物结合位点,激活RPTPa-c-Src信号通路引起细胞癌变。该研究成果不仅为深入阐明恶性肿瘤发生机制开拓了新视野,而且为肿瘤的临床诊断、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了一个潜在的靶点。

论文第一作者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细胞生物学系黄建副教授,并列第一作者姚玲是郑新民教授的博士研究生。该项工作得到美国康奈尔大学Prof. Shalloway实验室的大力合作并受到上海市浦江计划,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全文链接:  http://www.nature.com/emboj/journal/vaop/ncurrent/index.html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