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仁济医院高维强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2019-10-29 浏览( 来源:仁济医院 
 撰稿:袁蕙芸 王昊宁
 摄影: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干细胞中心高维强、李力课题组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在线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基因BRG1(Brahma-related gene 1; SMARCA4)在结肠炎症和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阐明了其在维持肠道稳态中的作用机制。

据高维强介绍,持续的组织炎症会导致组织修复障碍和肿瘤发生。例如,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可能恶化为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的概率较大。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截至2018年,全球约有500万人患有炎症性肠病(IBD),这是一种累及回肠、直肠、结肠的一种特发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是由肠道粘膜屏障、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之间一系列复杂的相互作用产生。其中,肠道屏障完整性对于防止微生物入侵和慢性炎症的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维持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 IEC)稳态的缺陷会引发慢性炎症,影响组织修复,进而会导致结直肠癌CRC的发生。(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高居我国癌症发病率的第三位。)

BRG1是SWI / SNF染色质重塑复合物的一种ATP酶亚基,它被证实能够调控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目前已有二代测序结果发现具有高发性CRC的结肠炎患者中同样携带一定比例的BRG1突变,然而其在IBD以及CRC中的功能和机制尚未明确。

该研究利用多种转基因小鼠模型,发现BRG1缺失会促使小鼠产生自发性结肠炎,并且表现出肿瘤转化率的增加;而BRG1的过度表达又可以保护小鼠免受肠上皮损伤和随后的肿瘤发生。该研究结果表明BRG1可能是与IBD发病相关的自噬检查点,可能成为疾病干预的潜在治疗靶点,从而为IBD与CRC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该项研究得到了来自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及王宽诚基金会等资助。仁济医院-MedX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刘敏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孙同玉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仁济医院-MedX临床干细胞研究中心高维强教授、李力副研究员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也得到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秦骏研究员的大力支持。

专家也同时提醒,如果出现长时间不明原因腹痛、腹泻、便血等症状,就要警惕罹患炎症性肠病或结直肠癌的可能性。广大患者一定要及早去正规医疗机构进行详细检查,并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以免耽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2573-z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