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学者发现创伤后应激障碍高危患者潜在影像学标志
2019-04-12 浏览( 来源:精神卫生中心 
 撰稿:胡昊
 摄影:

 

近日,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研究团队与附属仁济医院影像科合作在Australian & New Zealand Journal of Psychiatry(2018年影响因子5.048)杂志在线发表题为Cortical surface area reduction in identification of subjects at high risk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pilot study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喙部皮层表面积小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高危患者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研究将为PTSD早期识别、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PTSD是个体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延迟出现、并持续存在的一种精神障碍。交通事故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创伤性事件,相当一部分经历交通事故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中PTSD是最常见且影响巨大的一种疾病,该病不但治疗难度大,且复发率高,社会功能损害严重。相关研究表明:创伤事件发生后尽早进行临床干预可显著降低PTSD发病率。因此,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就对PTSD而言显得意义重大。

该课题组对交通事故伤者进行了磁共振结合临床评估的前瞻性研究,在研究基线纳入交通事故48小时内的伤者,进行磁共振结构像扫描,同时采集临床相关数据。通过6月临床随访,通过临床诊断评估工具,评估PTSD的发生情况。该研究中共70例被试完成临床随访,其中29例伤者发展为PTSD,41例伤者未发展为PTSD。PTSD组被试在交通事故发生时左侧岛叶、左侧前扣带回喙部皮层表面积即显著小于未发展为PTSD的被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胡昊医师、苏珊珊主治医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影像科孙雅文主治医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王振主任医师、肖泽萍教授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影像科周滟主任医师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