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完成沪上首台全自动抗磁共振起搏器植入手术
2020-12-04 浏览( 来源:第一人民医院 
 撰稿:胡杨
 摄影:

对于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然而据统计,50%-75%的患者在置入起搏器后有进行磁共振检查的需求,但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在接受磁共振检查时会发生参数紊乱、电极穿孔甚至死亡风险。近年来虽有磁共振兼容起搏器问世,但其核磁检查流程非常繁琐,为医护和患者带来很大不便。近日,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为一位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植入了上海首台具有全自动抗磁共振(MRI AutoDetect)功能的起搏器,该起搏器具有可“一键开启”的“核磁模式”,开启后的14天内患者可根据需要无限制接受磁共振检查,在确保安全的同时大大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

今年73岁的黄先生(化名)在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被诊断为房室传导阻滞,植入起搏器是救治病人的唯一有效手段。考虑到黄先生的年龄和基础疾病状况,一院心内科(南)执行主任汪芳决定为他植入全自动抗磁共振起搏器。“磁共振检查能多方位成像、对解剖结构细节显示好、组织分辨率优越,在诊断肿瘤、骨关节病、大脑脊髓疾病等方面的作用是其他检查手段不可替代的。”汪芳告诉记者,“而我国植入起搏器患者的平均年龄是65-70岁,正是上述疾病的高发年龄,磁共振检查很难避免。”

12月1日,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汪芳团队为该患者植入全自动抗磁共振双腔起搏器,手术十分顺利,术后测试各项参数均满意。

据介绍,传统起搏器植入后行磁共振检查是绝对禁忌。近年来抗磁共振起搏器的问世,让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也能接受磁共振检查。但传统的磁共振兼容起搏器在做磁共振检查之前需要手术医生、工程师及放射科医生共同会诊守候,开启磁共振工作模式,磁共振检查完毕之后再切换至起搏模式。如果患者需要分时段做不同部位的磁共振检查,则起搏器需要多次程控,给医生、患者、技术工程师均带来很大的工作不便。

全自动抗磁共振技术的出现大大简化了磁共振检查的工作流程。据汪芳教授介绍,全自动核磁功能起搏器是起搏领域的又一大进展,它不仅完全改变了植入起搏器后不能行核磁共振检查的禁忌,还能一键式开启14天的“窗口期”。在这14天内,患者可自由进出磁共振室,起搏器会自动识别并转换为预先设置的“核磁模式”,离开磁共振室即刻转换为原设置。患者在此期间可根据需要无限制行磁共振检查,无需反复程控,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最大程度节省医生和患者的时间,提升诊疗效率。



 

学院快讯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科研动态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菁菁校园

  万荣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述《医…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