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刘旭教授团队完成世界首例特殊结构房颤导管消融手术
2020-08-31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器官天生异位,心脏长到了右边,还患上了房颤,这样的“异常”情况该怎么治?8月25日,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房颤亚专科主任刘旭教授团队成功救治了这样一位特殊患者,完成了首例“镜面右位心合并下腔静脉离断、经颈内静脉途径房颤导管消融”手术。团队另辟新径、迎难而上,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为此类特殊生理结构的房颤患者带来治疗希望。据悉,此例手术世界范围内尚未见报道。 57岁的唐先生有先天性的器官异位,本该在左边的心脏长到了右边。三年前,他没有任何诱因突发心悸症状,在当地医院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本想进行常规的射频消融治疗,谁知术中检查时却发现患者的心脏血管也存在异常,无法通过常规穿刺路径进行消融手术,当地医生建议他长期口服药物治疗。然而,唐先生吃了药后症状仍旧反复,房颤已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朋友告诉他,“可以去上海市胸科医院试一试。” 唐先生入院后,刘旭主任带领房颤团队,会同超声科、放射科、心外科,麻醉科等立即开展了多学科会诊,探讨手术方法。这位特殊的患者,如果要做消融手术,将面临诸多难题。首先,他的心脏位置异于常人,位于右侧,特殊的生理解剖结构已给手术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患者的心脏血液循环路径也和正常人不同,连接心房下端的静脉血管有一段先天性的缺失,导致医生们不能按照通常的路径进行穿刺。无法穿刺,就无法施行消融手术。难道就此放弃了吗? 传统的路径不行,那就另寻他路!刘旭教授凭借多年来数万例房颤手术的成功经验,大胆提出“经左侧颈内静脉进行房间隔穿刺”的新路径。这一路线与常规穿刺方向相反,需要医生对患者心脏结构和血管路径有“了然于胸”的把握度。为确保手术成功,医生团队术前进行了反复模拟演练,细化手术流程和路径,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制定应急预案。 手术当天,麻醉医生为患者进行了全身麻醉。紧接着,手术团队的姜伟峰医生运用国际最先进的三维标测系统,构建出了心脏的三维立体模型。这就好比画出了一幅心脏这间小房子清晰的立体结构图,让医生直观、全面地观察到心腔内情况及血管路径,这一步可有效提升手术的安全性。随后,刘旭主任在心腔内超声指导下精准定位下,经左侧颈静脉,精准地完成了房间隔穿刺,然后小心而迅速地置入特殊的三维可视化导管,一气呵成地完成了消融。其间,整个过程团队默契配合,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两天,唐先生就康复出院了。 胸科医院现已累计完成超过30000余例房颤射频消融手术,连续多年保持房颤消融术数量位居亚太地区之首。近年来房颤亚专科团队积极探索,在临床上广泛运用“零”射线房颤导管消融、Rotor标测、心腔内超声、可视化可调弯鞘管消融等新技术,为那些生理结构特殊、复杂疑难的房颤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与希望。



 

学院快讯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医学院“思南健康学堂”进社区楼宇首站活…
  学指委举行辅导员“学分制、模块式”培训…
  公共卫生学院与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上海中…
  研究生党员赴龙华烈士陵园开展“传承·清…

科研动态

  医学院钟清/曹木青合作团队在Nature Comm…
  口腔医学院蒋欣泉团队揭示骨骼发育中破骨…
  基础医学院刘俊岭和徐艳艳团队揭示血小板…
  Adv Mater | 公共卫生学院宋海云研究员合…
  基础医学院方超课题组发表Adv Funct Mate…

菁菁校园

  万荣做客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讲述《医…
  医学院2022级临五三班举行“桃李争妍人间…
  ​医学院闵行本科生团委“缤享春光,趣动…
  “匠·仁:医学史背后的科技力量”第二季…
  医学院第七届本科生TBA篮球赛顺利开幕

媒体聚焦

  【上海电视台】世界口腔健康日:牙齿脱臼…
  【新民晚报】交大医学院“久蔚”诊室公益…
  【文汇报】打造“健康大思政”,交大医学…
  【上观新闻】世界口腔健康日|交医附属九…
  【央视网】范先群:近视低龄化问题突出 …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