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瑞金医院将最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体内
2019-12-19 浏览( 来源:瑞金医院 
 撰稿:浦帆
 摄影:周邦彦

12月18日上午,在经过了一年的临床研究后,附属瑞金医院成功完成上海首例、全国首批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该首例植入的落地,标志着瑞金医院心内科心律失常诊治水平迈入国际领先水平。

56岁的凌先生,是一名国内知名律师。入院时被诊断为“窦性停搏”,反复头晕甚至还有晕厥的状况,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出现四五秒的心脏停跳。这些异常情况已经对凌先生的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对记忆力也产生影响。安装心脏起搏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

但凌先生对传统的心脏起搏器有些顾虑,因为传统的心脏起搏器会将两根导线通过静脉植入心脏,再在前胸开口置入起搏器。然而Micra无导线起搏器无需植入心内膜导线,也无需再在胸前切开制作囊袋。凌先生通过进博会的报道了解到了这款微型起搏器后,便“一见钟情”,认定了这便是最适合自己的“救命良药”。

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群教授团队经过术前缜密诊疗方案分析,同患者和家属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后,在今天上午将凌先生的愿望转为了现实。整场手术仅用了30分钟,在局部麻醉以后,吴立群教授及团队的潘文麒、林长坚和凌天佑医生通过股静脉穿刺,将起搏器通过导管植入到心腔内部,手术非常成功。

此时,早已在手术室门口等待多时的杨女士面露紧张,因为她也是国内首批选择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对于接下来的手术怀揣着夹杂些许担忧的期待。但看到凌先生被推出手术室时平静的神情,以及听到了手术非常成功的消息,杨女士惴惴不安的心总算是放下来了一些。

杨女士的症状与凌先生有些相似,在去年已经做过二尖瓣成形术、三尖瓣成形术以及房颤消融术。但术后依然存在阵发性心悸症状,也就是所谓的“快慢综合征”。杨女士的丈夫从事电视新闻相关工作,Mirca无导线起搏器在进博会上大放异彩,便同样吸引了杨女士一家。从等候座位上站起,杨女士稍许平复心情,坦然地走进了手术室。

凌先生的太太表示,对一个热爱运动且工作繁忙的人来说,无导线起搏器简直是理想的选择。术后5小时左右,杨女士说,自己几乎没有任何不适,上午抗生素输液完成后,便只需静养,观察一至两天后就可以出院了。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农工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总…
  公共卫生学院第八党支部开展“深化作风建…
  上海交大医学院庄友文研究员获首届何享健…
  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来校开展网络安全监督检…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