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8/x_c985080756.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8/y_5a25080724.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8/x_c985080756_s.jpg http://www.shsmu.edu.cn/_mediafile/files/105166/1808/y_5a25080724_s.jpg 1 2
2018-08-14 浏览( 来源:瑞金医院 
 撰稿:李东
 摄影:
 

  8月13日上午,老靳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接受了一次特殊的手术,一枚尺寸如维生素胶囊般的心脏起搏器,通过他腿部的静脉植入了心脏。这是上海首例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手术,在华东地区尚属首次。

  老靳患的是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简单地说,他的心率就像“失灵的打桩机”,一会快,一会慢。快的时候心里像揣了只兔子,慢时一分钟只跳28次,还有一次走在路上突然眼一黑,晕到了。像老靳这样的病人并不少见,也被称为‘快慢综合征’,安装起搏器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但病人20年的高血压,心脏肥大且有直肠癌手术史。若采取传统方法植入起搏器,创伤大,患者家属很是纠结。瑞金医院心内科主任吴立群教授有备而来,笑谈间抚平了患者、家属的紧张情绪,在一番充分沟通后,患者和家属最终决定选择无导线起搏系统,无需植入心内膜导线,也无需在皮下放置脉冲发生器,不开膛破肚,将创伤减至最小。

  利用传送管道送入“胶囊”起搏器,穿过三尖瓣,导管向前方喷射造影剂, X光透视下,起搏器抵达右心室,吴立群小心翼翼地将其释放,左右牵拉测试起搏器的四根“爪子”已牢牢扎根心肌壁。40分钟后,手术在助手金奇副主任,潘文麒副主任,凌天佑医生及张凝医生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完成。

  目前全球每年有超过100万的患者植入了起搏器,它通过发送电信号提高心率来恢复心脏跳动节律,自1985年植入型起搏器问世以来,已成为心动过缓的主要治疗手段。“用的年数多了,容易产生囊袋感染化脓,而导线的感染发生率也在2%~3%。”吴立群教授表示,跟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不需要在皮下埋设囊袋,降低了感染发生的风险。

  外观上,传统的心脏起搏器大约是一个茶袋的大小,需要植入上胸部。而无导线起搏器就像一颗维生素胶囊,其长25.9毫米,体积1.0 立方厘米,重量仅2克。事实上,它比传统起搏器小90%,无需皮下切口,不再有囊袋感染的风险,而且还不影响患者上肢的活动,这样的“无创”手术更是不少爱美女性的福音。

  当天上午,吴立群教授领衔的电生理治疗团队共成功为5名患者实施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手术。别看身形小,只有传统起搏器的十分之一,但它的“能量”却不容小觑,它的电池寿命预计长达约12年,而且还兼容MRI核磁扫描,让患者可以放心接受影像扫描诊断。据悉,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万人植入了这种“胶囊”起搏器,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这是上海首例经皮股静脉穿刺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手术,这在华东地区尚属首次。其中,瑞金医院为上海首家开展此项手术的医院。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