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毒胶囊事件”、“痔血胶囊”等事件的公布和披露,药物安全性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是肝病的大国,肝病被认为是我国的国病,而由药物引起的肝损伤是我国常见的肝病原因。
在日趋老龄化的社会中,一方面人们使用药物(包括中药)和营养保健品、接触环境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机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如缺乏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知识,就会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加大。而且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具有致残、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的风险。因此,药物的肝脏毒性正受到医学界、社会公众和药监部门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一些已上市的药物,因其上市后监测到严重的肝脏毒性,而最终撤市或加黑框予以警示。来自美国的报告显示,由于大量使用消炎镇痛类药物,药物性肝损伤已超过其他病因成为引起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最主要原因。因此,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一个日益严重的、关乎民生健康的重大问题。
9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光大会展中心召开的首届“中美肝脏疾病转化医学暨药物性肝损伤国际论坛”上,学术界、政府层面和药品研发企业的专家从不同的视角针对肝脏疾病研究的成果转化、尤其是药物引起的肝损伤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专家指出,由于药品在上市前的临床研究过程中,使用研究药物患者的总人数较少,且加入临床研究的患者通常经过严格筛选,因此,有时很难在上市前发现药物的肝脏毒性问题。而药品在上市后,通常有成千上万的患者会使用,而且这些患者的其他基础疾病状况也各不相同,这时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潜在风险可能加大。所以,从公众层面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知。从政府层面加强药品上市前和上市后的监测,从学术层面开展更多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从药品研发企业更多地在药品研发阶段和药品上市后关注药物性肝损伤,对避免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及其带来的严重危害,减少药物治疗过程中带来的不良反应有重大的意义。此外,专家还建议,中国有必要像美国一样建立中国药物性肝损伤研究的协作网络,开展相应研究,从而更好地认知和避免药物引起的肝脏损伤。
对于老百姓在用药过程中,如何避免由药物引起的肝损伤,仁济医院专家茅益民指出,如果服用的药物如抗结核药物等已明确会不同程度引起肝损伤时,患者应当注意定期到医院对自身肝功能进行监测,一旦发现有肝损伤,应当及时与医生沟通,由医生进行权衡利弊,采取停药或替代治疗。第二,专家指出,是药三分毒,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只是严重程度不一,个体反应不一。使用同一种药物,有些人会出现相应的肝脏损伤,而有些则不会。有些人的损伤比较小,仅为一过性的肝酶(转氨酶)异常,且可以在继续服用可疑药物时,肝酶自行恢复正常或不再进一步明显升高。然而,有些人无论是否停用可疑药物,肝损伤都可能进展为肝功能障碍、急性肝功能衰竭,导致病人死亡或需接受肝移植。因此,在肝功能监测中,当出现不明原因转氨酶、总胆红素等升高时,就需注意个人的药物应用史或毒物接触史,以确定药物性肝损伤的可能。第三,专家强调合理用药,尤其对于慢性疾病患者,在服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不同药物之间同时服用的禁忌。从而尽量地避免造成肝脏的损伤。
此次会议,由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GlobalMD(全球医生组织)主办,上海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共同协办,会议同时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