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专家共议转化医学前沿动向与规范时提出——重点引入统计学法律学人才
2012-03-31 浏览( 来源:文汇报 文/唐闻佳 
 撰稿:宣传部测试
 摄影:

  本报讯 (记者唐闻佳)在国内的转化医学领域,第一次拥有了一个着力于“服务”的“转化中间人”。日前,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负责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戴尅戎透露,该基地已聘请律师、统计学专家加盟,并从法律角度明确转化医学过程中相关参与者的责、权、利,扫清了从事转化医学的专家们的后顾之忧。

  上海交通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基地是国内首个“不以SCI论文、而以转化率”为考评指标的转化医学中心(本报去年6月28日头版头条报道)。在最新确定的基地服务细则中,所有顾问委员、专家都要与基地下设的转化项目组签订“保密协议”,避免课题项目组的成果“被人窃取”;并且,基地首度明确转化成果和知识产权均归转化项目组所有,与转化基地无关。

  数据显示,过去4年间,国内各地先后新建了51个医学转化型研究中心,可转化成果却少得可怜。戴尅戎介绍,在九院,曾有一科室主任发明了一种临床试剂,苦于找不到“转化中间人”,就将发明卖给了欧洲公司,没想到4个月后产品成形,并在欧洲上市,“如今我们只能从欧洲进口我们自己发明的东西。”专家分析,这与我国转化中间人或机构的概念模糊有关。也有专家指出,国内的“转化医学中心”都是民间自发组织,没有国家级的,“缺乏顶层设计与规范标准,导致大家仅仅为了赶热门或申请课题经费,才成立转化中心。”

  昨天,一场名为“转化医学研究前沿动向、规范与准则”的研修班在沪举行,在比对中美转化医学案例后,国内专家形成共识:在转化医学领域,确立转化中心的服务性质后,要重点引入两类人才——统计学、法律学专家。

  “以统计为例,很多临床统计数据结果进入临床实验阶段却通不过,原因就在统计完全不符合标准。”医院现有的律师,也往往是医疗纠纷的专家,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问题、合同订立的保护条款与注意事项知之甚少。戴尅戎承认,“因为法律意识淡漠,吃了不少亏。”

  在戴尅戎看来,聘请律师、统计专家,以及伦理专家等等与医生合作完成转化医学,仅仅是第一步。转化医学将带来“医学文化革新”,并刷新一系列人才培养模式、经费投入观念、评价标准等。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科…
  从田野到实验室:交医团队老挝行,以One …
  王慧当选上海市侨界专业人士联谊会副会长
  上海交通大学肖湘教授一行到访海南国际医…
  医学院学指委举行教工党支部扩大会议

科研动态

  eClinicalMedicine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团…
  Nat Metab|童雪梅课题组发现高乳酸肿瘤…
  Nat Ecol Evol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课题组…
  Nat Mach Intell|张健课题组开发人工智能…
  Circulation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张冰/…

菁菁校园

  李春波名师工作室举行“心育同行·研思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硕士第九党支部召开首…
  2023级临八三班班导师活动顺利举行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2025级海南专项研究生…
  2023级临八五班、二班联合班导师活动顺利…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解放日报·头版】近200例免费手术,成功…
  【解放日报】国庆长假,这位院士回乡动情…
  【第一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浦东校区…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