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卜军教授,携附属仁济医院住院医师陈一凡、本科生钟伊明应邀走进“健康中国”大思政课程讲堂,以《把握人生,激荡青春——医学道路上的成长与挑战》为题,为在场学子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富有启发性的医学生发展与职业规划的精彩讲座,为青年学生点亮医学成长之路。
卜军教授以“初心与使命”为切入点,带领同学们回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百年脉动,让青年学子在这所承载着百年传承与使命的高等学府中,带着对医学的热爱,在传承中汲取力量,向着人生目标不断前行。他指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开创了载入中国和世界医学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走出了众多的医学大家们,为青年学子们搭建了蕴含知识宝藏的平台,创造了蓬勃发展的机遇。卜军教授深情寄语,鼓励同学们珍惜时代赋予的机遇,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医学沃土上,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书写最好的人生华章。


作为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的本科生,钟伊明介绍了自己在卜军教授团队里的成长历程。她以“精准破题,高效深耕”为主题,分享了自己作为本科生,如何在医学求学道路上开拓视野和不断创新的心得体会,特别是介绍了如何在导师指导与自身努力下逐步确立科研方向,获得本科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挑战杯竞赛一等奖的经验。她指出,首先是要保持一颗好奇心,明确方向、锚定兴趣,才能在不断追踪学科前沿的过程中实现真正的突破。她还总结了自创的“快—慢—快”文献阅读法:初读快速搭建核心框架,再读深入钻研关键细节,复盘时精准梳理逻辑脉络;同时,她还建议同学们借助专业文献管理软件,提升资料整理与知识积累的效率。针对新时代医学的发展趋势,她谈到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医学科研的重要创新驱动力,Python等编程技能也已成为必备工具,并且勉励同学们积极运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科研创新,持续提升自身的科研思维与创新能力。
今年刚从致远荣誉计划直博生毕业,成为附属仁济心内科住院医师的陈一凡结合自身读博阶段的成长经历,向同学们分享了医学生在科技创新与职业成长道路上的探索与收获。在导师卜军的悉心指导下,他先后获得了博士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宝钢教育奖优秀学生奖、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等,并在上海交大致远荣誉计划资助下,赴德国慕尼黑交流学习,开阔了国际视野,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科研创新对于医学进步的重要意义。“保持好奇心与持续学习能力,是科研与职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医生不仅要具备临床诊疗的精准性,更应怀有人文关怀的共情力与科研创新的突破力。”陈一凡由衷地说。他鼓励同学们勇于走出课堂,在医学社会实践和交叉学科中汲取经验与灵感,在真实医学场景与社会服务中建立责任感。他表示,优质的平台资源与开放的学习心态,将成为青年医学生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助力。

卜军教授结合数十年从医与科研的经历,从科研探索、职业发展与医学教育三个维度,为同学们带来一场兼具思想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精彩分享。他指出,医学是一门需要终身学习、充满着挑战与机遇的学科。今天在座的同学都在同一起跑线上,人生任何一个阶段的积累,都将会为今后的医学生涯做出贡献, 他为同学们梳理了各年龄段医学人才的发展机遇,提出现代医学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叉格局。回顾个人职业历程,卜军教授坦言,自己也曾在临床与科研的平衡中经历困惑,也曾在遭遇人生挫折时感受到压力;但正是在导师的鞭策与自我突破中,克服困难不断前行。他寄语青年学子们在医学征程中,要像医学大家和前辈老师们学习,既要炼过硬的临床本领,也要夯实坚实的科研根基;同时要自信自强自立,以阳光的心态、健康的体魄,去迎接未来的挑战。
互动环节气氛热烈,同学们围绕职业规划与学习困惑积极提问。卜军教授耐心解答:“学生的成长和突破,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的骄傲!”他说,“每当看到患者重获健康,那种成就感是其他职业难以替代的——我从未后悔选择从医。”他告诉同学们:“在本科生阶段要学好医学基础课程,唯有脚踏实地、夯实基础,方能在未来的行医生涯中稳健前行。”最后,卜军教授寄语在场本科生:“进入交医是你们人生的一个新的起点,希望同学们在课堂里积累智慧,在科研中挑战极限,在病房中感悟生命,真正能够成长为一名卓越的医学创新人才。”


本次讲课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这场师生间关于医学成长道路的交流,为青年学子们点燃了对医学生涯的期待和憧憬,他们将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优秀的专业素养来应对未来医学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