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滨教授做客《健康中国》讲述医学防疫史
2020-11-02 浏览( 来源: 
 撰稿:
 摄影:

10月28日下午,上海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特聘教授魏滨做客《健康中国》,为闵行校区2020级医学生们带来了“医学免疫学与人类防疫战斗史”的主题讲座。魏滨曾任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导,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

本次课程通过四个小专题展开:免疫学的发展历程、人类历史上抗疫斗争的里程碑、抗击新冠疫情的科技进步和抗击新冠疫情的启示。首先,魏滨讲述了免疫学历史,整部人类文明史,写满了人类祖先与病毒抗争纠缠的过程。例如,天花爆发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败;1918年席卷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间接推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从而,世界历史开启了全新的纪元。

18世纪,英国医生詹纳发明了牛痘疫苗,针对传染病病毒的侵犯,人类跨入了化被动为主动的世纪。19世纪,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和德国医生科赫,在艰苦朴素的研究条件下,实现病毒的分离培养,开启了人类对于病毒认知和对抗微生物的全新时代,人类抗击传染病从此有了新的科学武器。20世纪,中国科学家顾方舟带领团队成功研制出的脊髓灰质炎口服活疫苗,由于疫苗形似糖丸,他被亲切地称为“糖丸爷爷”。他以自己的女儿为疫苗第一试验者的牺牲精神令人景仰,使中国彻底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成就令人钦佩。

随后,魏滨又从专业角度分析了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医学免疫学的学科分支,重点介绍了肿瘤免疫在当代临床治疗中的显著作用。“良医者,长治无病之病”,预防胜于治疗。他指出,20世纪以来颁发的99次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中,与免疫学研究有关的奖项就达28次,医学免疫学的研究广度和研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2020年新冠疫情抗击战中,我国在“可溯、可诊、可治、可防、可控”防控要求下,疫情防控效率稳步提升,科研成果不断,例如第一时间分离鉴定出病原体,向世界分享新冠病毒的基因组序列等。我国也是全球获批准开展新冠病毒疫苗临床实验最多的国家,其中4个进入三期临床实验阶段,整体处于全球领先的位置。

最后,魏滨指出,我国在抗疫中的成就,让大家更要坚定四个自信,坚定投身科技创新事业,创新驱动发展,为建设科技强国做贡献。他表示,“要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是习主席的殷切期盼,作为当代医学生,应当志存高远,善于学习,抓住机会,持之以恒,才能担当起新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将基础研究做在祖国大地上,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打好我们国家自己的科研基础,造福人民。

在提问环节,魏滨通过讲述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契机和多年科研的经历,耐心地回答了学生们关于专业选择及深造、免疫学学科的发展等问题。通过本节健康中国课程,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免疫学的发展历程,更领略了科学家们的精神与情怀,在今后的学医和从医道路上,将不忘初心,勇于创新,努力成为有灵魂有温度的医学创新人才,为人民的健康,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