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仁济医院6医生捐十万助“脑痫”患者
2012-07-17 浏览( 来源:新民晚报 文/姚丽萍 
 撰稿:宣传部测试
 摄影:

2000多年前,古罗马凯撒大帝也是癫痫病人,发病时,侍卫要让他咬住小木棒,他才不会咬断自己的舌头。时至今日,医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但对一个癫痫病人来说,常常与疾病相伴的,除了因病致贫,还有社会歧视。

 

今年6月底,仁济医院神经外科的6位医生向市慈善基金会捐赠10万元,为癫痫病人设立专项帮困款,期望以此引起公众对癫痫病人的更多理解、宽容和帮助。这里是仁济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徐纪文的讲述。

 

一天只吃一顿饭的病人

 

我做了27年医生,几乎一直在跟脑神经打交道,见过不少癫痫病人。

 

过去很多年,对癫痫的治疗,仅仅是内科医生的专业。而在民间,对待癫痫病人,简陋、愚昧的治疗手段不一而足。一种极端的办法是,因为癫痫俗称“羊羔疯”,病人发作时,嘴巴里就被塞上一把草,人们错误地以为“羊”吃了草,就不会再发疯。

 

最近10年来,癫痫病治疗的一个重大突破是:神经外科技术的应用。2003年,仁济医院神经外科开始为癫痫病人手术治疗,10年来,手术治癒率达到70%。我的一位小病人手术时只有18个月大,如今这孩子已经上了小学,术后没有复发。

 

这些手术病人,单靠传统内科方法不能控制病情,他们每个月都要发作,难以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外科手术的介入,虽然为癫痫病人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更大的康复可能;但技术进步并不能消除一些病人的生活窘迫状况。

 

我遇到过一天只能吃一顿饭的本地病人,他23岁,从17岁发病后就再也没有上过学,一直呆在家里。身为农民的父母为他治病几乎花光了积蓄,手术住院期间一家人只好把一天三顿饭压缩为一顿。

 

这个病人的遭遇很有代表性。的确,癫痫病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大多贫困,因为患者多为儿童和青少年,缺乏经济能力,父母为他们治病耽误了工作。我们医护人员也组织过捐款,但这样的贫困病人并非一个两个。

 

与其他疾病不同,癫痫病人因病致贫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歧视,很多患者和家属起初不敢正视“癫痫”,不去正规医院就医,而是用各种偏方“自我救治”,结果事与愿违。这样的病例,我遇到了很多,我不能怪他们不信医生信偏方;我知道,千百年来人们对“羊癫疯”内心排斥造成的社会偏见,让他们承受了多少压力。

 

病人司机把车开上人行道

 

一种社会偏见或歧视存在,往往是因为不了解。

 

一提到“癫痫”,人们心里就难免会有障碍,觉得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疾病,避之唯恐不及。殊不知,这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几乎每个人都有患病的可能,发病时的状态,也并非一律倒地抽搐;而这种病也不仅仅是患者个人的痛苦,它甚至与公共安全密切相关。

 

我有一位病人,是司机。让警察不解的是,为啥红灯亮起的时候,这个司机开了车门下了车,在马路中间“闲庭信步”,绿灯亮起也不上车?

 

更惊心动魄的是,又有一次,他把车开上了人行道——他并非故意违章,也不是“无良司机”——种种反常,只因为他患有“癫痫”,但他自己并不知情。

 

后来,他来做手术。在国外,一个癫痫病人被确诊后,医生会当场没收病人的驾驶证,直到治愈。在我国,医生没有这个权利,我们只能劝告病人不要再开车了,但这种“劝告”的机会,并不会常常有,因为,社会歧视让一个司机不会轻易来看“癫痫门诊”。这样的讳疾忌医,究竟会让病人和社会付出怎么的代价?我只能说,无可估量。

 

消除歧视从慈善帮困开始

 

偏见,并非不可消除。人们对许多事物改变态度,是从称谓开始的。不久以前,我们对残障人士的叫法有:哑巴、聋子、瘸子……可以说,“歧视性称谓”越丰富,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就越贫乏,社会环境就越不宽容,社会关系也就越紧张。

 

如今,汉语词汇对残障人士有了种种委婉的称呼。这些年,我们神经外科医生也一直在呼吁,国家可否该改变对“癫痫病”的叫法,去除让人听了不舒服的“癫”,改称“脑痫”。但这仅仅是医生的呼吁,要达成更多的社会认同,还需要人们对这种疾病更多的认识、了解。

 

我是外科医生,喜欢创造性的救治,即便这个过程是有风险的,但如果技术进步能为病人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我就愿意试一试。10年来,愿意接受神经外科手术的癫痫病人越来越多,我和同事们感谢他们的信任。除了治疗,除了呼吁改变称谓,我们还能尽快为贫困脑痫患者做点什么?就成立一个专项慈善基金吧。我们医疗组有6名医生,一共捐款10万元,但成立一个专项基金需要50万元,我们还差40万元,市慈善基金会建议我们先成立一个专项资助项目——这10万元,实在不多,只够帮助那些一天只吃一顿饭的病人解决吃饭问题,每人2000-5000元,就当是雪中送炭吧。

 

我们更希望,通过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这个窗口,让更多人知晓“脑痫之痛”,消除歧视与偏见,参与人道救助。对一个贫困脑痫患者来说,这种人道关爱,所能实现的慰藉,绝非单纯的外科技术进步所能替代。

 

原文链接
    http://xmwb.xinmin.cn/xmwb/html/2012-07/16/content_24_1.htm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行走的党课之“从中共一大会址到中共四大…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贺明做客健康中国课程讲述《解码衰老密码…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