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上午,一场特殊的绘画比赛在瑞金医院举行,20个已经过选拔的“小画家”现场作画,展现了对生活的美好想象和对疾病的科学认识。这是 “第二届全国青少年与糖尿病彩绘大赛决赛暨首届浦江糖尿病教育论坛”活动现场。在众多知名糖尿病专家、心理学家、护理学家和画家的精心准备下,该比赛于 2010年9月1日正式启动,活动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糖尿病中心和泰尔茂医疗产品(上海)有限公司联手举办。
用笔画出战胜疾病的信心
近年来,糖尿病发病率的日益上升,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人数也在不断递增。这除了与年轻群体生活方式的“可口可乐化”有关外,还与家族遗传、出生时的体重、孕妇妊娠期间的血糖情况等诸多因素有着密切关联。此次活动传承第一届比赛的宗旨——用画笔描绘出美好人生,围绕“糖尿病与健康”主题,面向全国7-18岁的少年儿童。目的旨在培养年轻一代的健康生活方式、积极开展糖尿病预防、增加对糖尿病的了解,帮助糖尿病患儿树立信心,勇敢面对糖尿病。在同时举行的“首届浦江糖尿病教育论坛”上,诸多知名的糖尿病专家、心理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及护理专家将到会,共同研讨糖尿病教育的新趋势、新进展等议题,以专家的视角,解读糖尿病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为了积极响应卫生部制定的“健康2020计划”,活动的组织者计划将该项活动五年、十年,乃至更持久地坚持下去。通过这个平台向全社会呼吁,唤起对糖尿病的更多关注和支持。据了解,这次绘画大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近250幅作品参赛,组委会最终从中选取了20幅作品参加现场决赛。
三岁看大 十岁看老
在11月13日举行的首届浦江糖尿病教育论坛上,专家们向记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三岁看大,十岁看老”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一生的健康。
2005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等部委共同组织的第五次全国多民族大规模的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 7~22岁城市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3.25%和11.39%,比2000年上升了1.4和2.7个百分点;7至22岁城市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也分别上升了0.7和0.9个百分点,达到8.72%和5.01%。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城市,7~17岁上海青少年的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6.0%和 12.5%,肥胖率已超出国家均值近3倍。目前城市肥胖的发生率逐年增加,沿海及经济发达地区高于内地及经济落后地区,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各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10~12岁年龄组是高发年龄段。上海地区已经接近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已有证据证实出生体重与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呈“U”形分布,即低出生体重与高出生体重可能均是后天肥胖及代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巨大儿 (出生体重大于4000g称为巨大儿)。其体格生长特点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略小于正常出生体重儿,但其差值不明显,且从12个月起两组小儿的生长速度几乎相等,因此凭借先天优势,巨大儿的体格生长在最初6年中始终超过正常体重儿;出生体重以及21和36月龄时的体重指标(年龄别体重、年龄别身高、身长别体重)与青少年的体重超重以及肥胖呈线性正相关。在各个年龄段,巨大儿组超重、肥胖检出率分别高于正常出生体重儿组4个百分点。
巨大儿出生后肥胖发生率居高不下可能由于以下原因:1)妊娠后期的过度营养可使胎儿脂肪细胞增殖,为以后发生肥胖创造潜在条件。在婴儿期过度喂养及运动不足是造成婴儿单纯性肥胖的主要因素。2)遗传因素。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中有70%~80%为肥胖者;双亲之一(尤其是母亲)为肥胖者,子女中有40%为肥胖者;双亲均为非肥胖者,子女中只有10%~14%为肥胖者。双生子研究表明,单卵双生子无论是在同一家庭长大,或分开抚养,他们在体重方面的差异很小;二卵双生子成年后体重差异很大,有1/3二卵双生子成年后其体重相差多达 6 kg。
小儿时期肥胖症是成人肥胖病、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的前驱症,尤其因巨大儿出生时体重较正常新生儿明显增加,出生后体格发育又快,如不及时干预易发生肥胖倾向,所以预防肥胖,减少儿童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生更应该从小、从早抓起。
背景: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快速增长,糖尿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全球性共同关注的问题。糖尿病已成为导致全球人口死亡的第四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21世纪的灾难”。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约有2.46亿,每10秒钟就有2人患上此疾病,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该疾病。而儿童和青少年患有糖尿病后的危害比成人更大,发病年龄提前,治疗和控制效果不佳,使儿童在青壮年时期就有可能出现并发症。
1型糖尿病是青少年糖尿病主要类型。根据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14岁以下的儿童糖尿病患者中90%为1型糖尿病。目前,全球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正以每年3%的比例迅速扩张,每年大约有70000名儿童发生1型糖尿病。据估计,目前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的总数在200 万~300万,其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在1997-2000年期间,上海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增长了近3倍。近年来,另一个重要的值得关注的趋势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儿童和青少年的发病率也在迅猛增长。日本儿童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平均每10年就会翻一番,18岁以下2型糖尿病的患者人数已占青少年糖尿病总数的80%,已远远超过了1型糖尿病患者人数。
众所周知,1型糖尿病的发生主要与病毒感染、遗传等有关。而2型糖尿病患者队伍的年轻化则与学习压力重、儿童游戏和运动减少、静态娱乐活动增加、饮食可口可乐化、肥胖等各种环境因素有关。儿童期间患病的糖尿病患者,经历的疾病历程比成年患者更长,他们更早开始服用各种降糖药物、使用胰岛素。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他们,在保持足够营养和有效控制血糖之间往往很难掌握和平衡。由于年龄小,自制能力较弱,糖尿病治疗所要求的饮食控制、规范用药、生活规律等对儿童而言的难度更大。除此之外,儿童青少年糖尿病同样还要面临升学、就业、结婚等各种社会问题,这些年轻的糖尿病群体,由于心智还处于发育过程,性格还不够成熟,可能将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和情绪问题。一项针对6~17岁1型糖尿病儿童的调查显示,发现有20%的患儿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而非糖尿病的健康儿童的发生率仅8.2%。2007和2008年联合国糖尿病日已连续两年将主题确定为青少年与糖尿病,以引起全世界对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的共同关注。
面对疾病的打击、各种治疗和检查,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往往是“灰色的”。从心理学而言,这些创伤将带来很多痛苦、烦恼和情绪的困扰。人类大脑的左半球主管逻辑、推理、演算、判断;而右脑主管视觉经验,主要以视知觉进行思维。因此,一些专家提出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右脑进行情绪调节来舒缓心理压力。绘画对人类的心灵和情绪有很好的调节和舒缓作用。有人统计:看画展40分钟,相当于睡眠3小时。绘画是一种离心灵很近的过程,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在于发现”,借助适当的绘画,不但可以很好地抒发内心情感,而且也可以树立勇敢面对疾病的信心。因此,对患有糖尿病的青少年儿童而言,绘画不仅仅是审美意义上的,更是心理意义上的。
因此,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少青少年糖尿病的发生,更多地关心年少糖尿病患者的内心世界,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营造良好的社会和家庭环境,对这一群体具有非常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