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用达芬奇机器人开启肝胆胰外科微创治疗新篇章
2023-04-25 浏览( 来源:第六人民医院 
 撰稿:
 摄影:

近期,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普外科领衔专家黄新余主任带领团队,治疗小组骨干成员黄修燕副主任、史向军主治医师等在手术室、麻醉科医护人员配合下,借助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克服传统微创难以施行或开放手术创伤过大的手术障碍,连续完成多例肝、胆、胰、脾良恶性肿瘤精准手术,开创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机器人手术成功治疗普外科疾病的先河,凸显达芬奇机器人优势,使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步入更精准更微创时代。

患者男性,乙肝肝硬化,近日AFP持续升高,腹部核磁共振(MRI)检查发现肝右前叶第Ⅴ段(S5)有一直径约2.0 cm肿瘤病灶,符合“快进快出”影像学特点,诊断考虑肝细胞癌(肝癌)。治疗小组术前制定详细治疗方案,术中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精准解剖肝静脉属支和肝脏S5的Glisson系统,成功实施肝癌根治性切除,在未阻断肝门情况下,手术出血总计不足30 mL,术后5天顺利出院。

腹腔镜相比于机器人肝右前叶切除,因切除范围广、位置高而难以成功切除,不可损伤肝右静脉和肝中静脉是技术难点。因此,临床上较少有腹腔镜下肝右前叶(第Ⅴ段、第Ⅷ段,S5、S8)切除术报道。该患者(S5肝癌)体重指数BMI=30.84,其肥胖体质、重度脂肪肝与肝硬化大大增加手术解剖与肝门暴露难度,但术中肝右、肝中静脉保留完好,成功实施机器人下S5解剖性肝切除,从肿瘤学角度降低肝癌术后复发率,使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获益。这标志着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在更精准、更微创地治疗肝癌方面取得新突破。

患者女性,体检发现胰腺体尾部占位性病灶,进一步MRI检查提示病灶直径近3.0 cm,伴部分边界强化,诊断考虑囊腺瘤可能性大,经详细术前准备,拟行机器人手术。术中在达芬奇手术操作系统支持下,精细解剖胰腺体尾部及脾动静脉,仔细结扎胰体尾支配血管,完美保留脾脏,切除胰体尾及病灶,妥善关闭、缝合胰腺残端,成功实现机器人下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术后第2天,患者下床活动、流质饮食,无出血、胰漏、感染等手术并发症,顺利康复出院。

保脾胰体尾肿瘤切除术素来以精准微创为标杆,本院肝胆胰外科由此大步迈入机器人微创手术新时代。该患者肥胖(体重指数BMI=27.34),腹部脂肪厚,传统手术至少需要20 cm切口,切口越大意味着恢复时间越长,手术并发症越多,如切口裂开、脂肪液化、感染、切口疝及腹腔黏连等,而机器人手术仅需4个0.8 cm切口及1个3 cm辅助切口取出标本,从潜在恶变的胰腺良性疾病治疗角度来看,该患者微创切口美观、保留脾脏创伤小、恢复快,进而节约社会资源。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作为一种创新性微创技术开启了微创外科新篇章。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第4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Xi)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机器人手术系统之一,拥有放大10-15倍的超高清三维视野(3D)便于精细识别微解剖结构,大大降低手术误伤;同时4支机械手臂540°旋转自如、精准操控,灵活性超越人手,可自由完成转、挪、摆、握等动作;机械臂上配备稳定器可有效过滤人手的颤动,且活动范围远大于人手,轻松完成许多传统腹腔镜手术无法到达的角度、高度和难以缝合的深部组织、器官,比如肝脏S5-S8切除术。总体上,机器人操作手臂可自由活动、精确模拟人手运动,为医生提供了延伸的手臂和更灵巧的双手,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微创、更快速康复的外科治疗。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2025年临床骨干师资培训班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党支部与医学院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