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头版】交大医学院给力“优质青椒”
2012-01-03 浏览( 来源:文汇报 
 撰稿:宣传部测试
 摄影:

  人才培养不能“撒胡椒面”,要给“有意愿跳一跳的人一个台阶” 交大医学院给力“优质青椒”。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将在基础医学院试点,改变青年教师工资待遇的“温吞水”局面。日前,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医学院院长陈国强教授宣布了该校最新启动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从今年1月起,首批遴选出的10名优秀青年教师,简称“优质青椒”,每月将增加3000元岗位津贴,一次性获得20万元-30万元不等的科研启动经费,并且配有“学术牛人”作为导师,给予科研指导、实验室共享等支持。

  陈国强教授告诉记者,启动这项计划一则是希望让青年教师更安心地留在校园里从事教学与科研;二则更想给校园里注入一股发展激励的气氛。“我们不想把人才培养做成‘撒胡椒面’,人人有份,却也冒着普遍丧失上进力的风险;也不能任由青年教师‘自谋出路’,要给有意愿、也有潜力跳一跳的人一个台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舞台!”

  让“青椒”既安心又上进

  和其他高校类似,上海交大医学院的青年教师发展也受职称体系、学术资历等因素所限。如何既让“青椒”安心发展,又起到鼓劲激励作用?交大医学院启动的青年人才培养计划,尝试从“PI制”破题,该计划又称“Co-PI遴选培养计划”。

  “原本医学院属下的基础医学院是以教研室为人员组织单位的,这种形式侧重教学,科研创新有所不足;几年前,学院推出了“PI制”,以课题组组长 (简称PI,principal investigator)为组织形式,强调以科研带动教学,教学推动科研,逐步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协同和包容式发展。”交大医学院人事处处长陆阳介绍。

  基础医学院新任院长徐天乐教授说,尽管目前“PI制”与教研室两种组织形式并存,但从国外引进的20多位“PI”,由于采取单独的考评制度和年薪制度,强调“高回报,也要有高产出”的原则,已经在该校发挥出“鲶鱼效应”,营造了一种学术自由,竞争与发展并存,推人奋进的局面。但引进的目的在于“造血”,培养新人。据此,“Co-PI”(助理PI)被视作奖励与激励并举的青年人才培养方式。

  有晋升空间、且机制公平

  最近,上海交大医学院在基础医学院范围中通过公开答辩,专家独立评审,首批选出10位“Co-PI”,他们多在40岁以下。从1月起,医学院就将给予他们工资、科研经费、科研场地、科研指导等一系列支持。不过,这并非终身制,三年后,“Co-PI”将进行新一轮考评和遴选。学校领导透露,老的“Co-PI”评估合格,可能就晋升为“PI”,拥有独立的实验室,手下有科研团队;评估不合格,结果也会相当“无情”,“当即撤销‘Co-PI’的头衔以及与此相关的一切待遇。”

  在科研人员看来,此计划更大的意义就是给“趋于温和”的高校环境注入竞争机制。一位在该校任职的“海归”“PI”称,尽管部分青年教师借助这一计划,待遇甚至有望赶超“PI”,但他依然十分支持新计划。“这与美国高校科研队伍崇尚的‘丛林原则’接近——有能力就给资源,没能力就被淘汰,弱肉强食听来残酷,但只要有规则且公平,它将对创新发挥良性作用。”

  “海归”科研人员说,国内高校长期以来对人才考评采取“过于温和”的态度,难免助长“不思进取”。“诚然有人没有很强的学术野心与动力,只希望混混日子,但如此一来,强势的激励与淘汰机制很难推进,它会被认为不近人情,甚至被冠以不关注弱势群体的罪名,这对希望发展的人不公平,对学校整体发展也不利。树立激励机制是一方面,给没有野心的教职人员作职业规划是高校的另一个课题。”

                                                      (记者 唐闻佳 )

 

    原文链接:http://whb.news365.com.cn/yw/201201/t20120103_190234.html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2025年临床骨干师资培训班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党支部与医学院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