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主办,附属精神卫生中心承办的东方科技论坛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转化医学:突破精神医学研究瓶颈的关键”。 与会专家围绕精神疾病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并达成了共识。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沈岩院士和附属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院长肖泽萍为本次论坛的执行主席,医学院院长陈国强、副院长陈红专出席。
前国际精神病学会主席Norman Sartorius、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赵靖平、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岱、复旦大学医学院江开达、上海交通大学Med-X中心徐学敏、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张岱教授、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李凌江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李涛教授、东南大学神经精神医学研究所张志珺教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徐林教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陈楚侨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蒋田仔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臧玉峰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计算生物学所李海鹏教授、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张明园、费立鹏、谢斌、赵敏、宋立升、李春波、方贻儒等来自国内外的40余位精神学、神经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做了重要报告。
众所周知,精神卫生问题不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还是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而目前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上海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特大型城市,正面临着因激烈竞争、环境压力、老龄化、家庭结构变化以及人口迁徙等带来的较其他地区更为严峻的精神卫生问题。据了解,上海仅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病患者就有近20万,此外各种焦虑和抑郁障碍、老年期精神障碍以及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成瘾问题等疾病的发生率也正急剧升高。
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领域研究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但是研究的 “瓶颈”不容忽视,成果颇多、发现不断,然而至今未找到特异的生物学指标,精神疾病的诊断仍依靠症状,精神疾病的治疗也局限于对症治疗。症状相似是否代表疾病性质相同,对症治疗可否还患者真正健康,科学研究如何与临床治疗真正接轨,一个又一个困惑使专业工作者迷茫,精神医学的明天该何去何从?转化医学是否成为突破精神医学研究瓶颈的关键,是否能给精神医学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这些困扰精神科的问题成为本次论坛的主题。
转化医学是近两三年来国际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概念,即是将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成实际为患者提供的治疗手段,强调从实验室到病床旁的联接,更精确的预警与诊断、更有效的干预和治疗、降低发病率、推迟发病平均年龄、提高冶愈率、减少重症病人、降低医疗的综合成本。
论坛上,与会专家围绕 “精神疾病研究如何由实验室到临床”、“精神疾病病因机制研究的新策略——多学科的交叉与结合”、“精神健康模式转变,关口前移——精神疾病的早期识别与干预”、“精神疾病个体基因组和疾病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精神疾病基因、环境和生活方式相互作用的动态变化”、“精神疾病生物标志物及其网络的发现和验证”、“精神疾病生物标志物的循证医学研究”、“数字医学与精神病学”、“精神疾病社区公共卫生系统建立”、“精神疾病个性化防控路径和临床路径”等课题开展了深入而热烈的探讨和交流。并达成了以下3点共识:1、精神疾病是非常严重的疾病,解决精神疾病问题非常重要;2、要突破目前精神科面临的瓶颈与挑战,必须促进基础与临床、精神科与神经科、基础学科的多学科交叉合作;3、为了更好地促进各相关医疗及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精神疾病大样本库的建立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