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验室成果尽快进病房--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健康所在常州建立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基地
2010-07-21 浏览( 来源:健康研究所 
 撰稿:马勤
 摄影:

  实验室里“养老鼠、摇试管”的成果,能尽快走进病房,造福患者吗?中国生命科学家正与医生携手,探索这条“绿色通道”。最近,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与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签约,建立生物医学转化研究基地,尝试实验室与病床互动的科研医疗新模式。这也是中科院首次在医院建立跨地区的研究基地。

  根据传统分工,临床医生根据病人的症状、化验指标,判断病情,并加以治疗。然而,一种疾病会引起哪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为何会引起这种变化,则是基础研究者的任务。由于学科不断细化和高度分工,临床医学与基础研究渐行渐远,直至两者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鸿沟。建立一种机制,做到“临床提问,实验室解答”、“实验室发现,临床验证”,成了医生与生命科学家的共同愿望,这种愿望正变得越来越强烈。

  作为一所有着近百年历史、江苏省名列前茅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对于科研的注重,可谓难得。该院负责人介绍说,医院每年在科研上的投入都超过1000万元,很多专科都配备了专属实验室。不过,即使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深入研究分子机理,仍显力有不逮。“例如,我们的肾移植手术已经积累了近1600例,抗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做了2600多个病例,临床数据与经验已相当丰富。”但困扰他们的是,治疗效果的个体差异十分明显——是哪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治疗效果?他们急需基础研究的“外援”。

  而健康所也正在寻找临床医学基地。早在2002年,瞄准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的结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就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大医学院)合作建立了健康科学研究所,致力于转化医学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科研人员不同,该所有2/3的课题组长在拥有生命科学博士学位的同时,另外拥有医学博士学位,甚至本身就是医生。他们既受过严格的基础研究训练,又通晓临床知识。换言之,他们“拿得起听诊器,进得了实验室”。经过近十年的发展,该所已搭建起干细胞、肿瘤和免疫性疾病等一系列高水平的实验研究平台,拥有相当的基础研究实力。而它的背后还有中科院上海生科院在神经、生化、细胞等领域的强大研究支撑。

  相互的需求令双方一拍即合,经过3个多月的接洽,健康所与常州一院正式签下合作协议。这似乎像“闪婚”,但却是双方的“缘分”和多年梦寐以求的硕果,他们将在干细胞和肿瘤治疗新策略等领域,实现优势互补,牵手探索转化医学之路。

 

 
正文 关键字 摘要 作者 来源 栏目 日期

学院快讯

  2025年临床骨干师资培训班举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工党委举办入党积极…
  工青妇党支部、教务处党支部联合开展深入…
  公共卫生学科沙龙系列讲座顺利开讲
  基础医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赴杭州市生…

科研动态

  Hypertension | 公共卫生学院王慧/李晓光…
  EHP | 汪一心研究员联合国际团队发现职业…
  Lancet Digital Health | 临床研究中心冯…
  Nature Communications | 交大俞章盛教授…
  Alzheimer's Research & Therapy|全球健…

菁菁校园

  黄浦区健康促进中心党支部与医学院本科生…
  基础医学院药理学与化学生物学系举办师生…
  医学院闵行校区开展应急救护普及培训
  “医路同行·携手共进”——2022级临床医…
  “王振义院士事迹”学生宣讲团与“钱伟长…

媒体聚焦

  【光明日报·头版】做好医学学问,既要“…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面头条】跑出新医…
  【中国青年报·5版】全国首个AI解剖课怎么…
  【Shanghai Daily】AI Being Integrated …
  【光明日报】上海交大启动全国首个医工交…
欢迎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闻网! 我要投稿
 
 
进入编辑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