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大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题主线和奋斗目标,在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栏目“四十人话四十年”。

本期访谈人物:附属新华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刘振国
“改革开放40年,我们遇上了最好的时代和契机。”刘振国感叹地说,“我从事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至今快30年了,见证了帕金森病诊断治疗冬去春来的发展变化。其实,不仅是神经内科,改革开放之初,整个医学界乃至科技界由于基础条件薄弱,自主创新似乎是纸上谈兵,一直处于被动滞后的状态。今天,正是源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契机和社会环境,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才有了日新月异的进步与发展。”
1977年,当时的刘振国正在读小学,他的哥哥参加了中断十年后恢复的首次高考,高考的社会轰动,震动了他幼小的心灵。高二的时候,因为母亲一次生病救治的经历,促使他坚定了报考医学的志向。1983年,他带着人生的梦想跨进了锦州医学院。一晃大学五年过去了,他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工作;像是命运特意的安排,在神经内科的实践操练中,他对这门一般人难于掌握的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90年,他报考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研究生,硕士和博士分别师从瑞金医院的徐德隆和余慧贞教授及仁济医院周孝达教授。在此期间,他一直得到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的具体指导;并先后于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中心和密苏里堪萨斯城大学进修学习,夯实了系统专业的神经病学基础。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一边做临床工作,一边开展基础研究,在医学科研领域的成果有目共睹。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美国医生特鲁多的这句话,深刻影响着刘振国医生。神经系统疾病复杂多变,病人饱受折磨却未必能找到病因,特别是帕金森病即使是确诊后,也很难治愈。念兹在兹的刘振国在帕金森临床治疗和研究方面不断钻研、精进,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提供帕金森病治疗新的治疗手段一直努力着。

眼中对病患的关注,背后映射出对专业的一片热忱之心。虽然刘振国早已是领域内知名专家,但在他看来,无论成就多高,治疗最终是要“落地”,为患者做好全程管理。他带领的团队首次提出“重视帕金森病长期治疗,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治疗目标”的临床治疗理念,建立一整套帕金森病等疾病的诊治方案。2017年4月,由他主持牵头,联合新华、华山、瑞金、同济、中山医院等上海20多家重点医院帕金森病和运动障碍学组的专科医生力量成立“上海帕金森病防治联盟”,从帕金森病治疗用药和规范诊疗流程等不同方面入手,促进帕金森病诊疗在上海的整体发展,帮助帕金森病病人尽早接受规范化治疗,有效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程,从根本上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坚守有成,实干有成,创新有成。在2017年科技部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名单中,刘振国团队牵头申报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研究重点专项项目“帕金森病治疗新方法和新技术研究”获准立项。据悉,这个研究项目将立足“帕金森病早期神经保护治疗、中晚期异动症治疗、帕金森病抑郁及帕金森病冻结步态”这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以中西医结合为指导,遵守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开展中西医结合预防和缓解帕金森病的新型治疗策略研究,制定帕金森病治疗的“中国方案”。这项重磅课题的获得,正是刘振国30年如一日潜心帕金森病领域研究滴水穿石精神的最好回报。

多年与病人接触、与“病魔”交锋的刘振国体会最深的是,身为一名医生,应该尽可能实现患者的长期功能独立、保证生活质量,帮助病人勇敢接受疾病,战胜疾病。正所谓干一行,钻一行,爱一行。从研究中积累出来的热爱,让他与帕金森病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他坦言:“我是一个目标性很强的人,尤其是在专业领域。做科研,要多一分淡定与细心,沉下心做研究非常重要。我希望能够在帕金森病诊治领域做一点事情,实现一个专业工作者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