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大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题主线和奋斗目标,在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栏目“四十人话四十年”。

本期访谈人物:基础医学院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系副教授 刘畅
“我出生于1981年,是实实在在的80后,在高校中长大,当老师从小就是我的职业理想。”基础医学院青年教师刘畅如是说。正是由于怀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热爱,2009年博士毕业,她毅然选择留校任教。在当时,“青椒”“工蜂”是一班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称谓,这一称谓当中也有心酸,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确确实实遇到了很多瓶颈。回想成长之路,她心中感慨万千:“我是一名实实在在本土培育的‘青椒’。和每位青年教师一样,在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也曾经经历过困惑和迷茫的时期,教学方面,经验不足,上课的机会也不多;科研方面,也是刚刚起步,难有大的成就;生活方面,也面临许多经济方面的实际困难。然而,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当时的痛楚都化作了我成长的阶梯,在入职后的九年间,我欣喜地看到,我们医学院已经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搭建了更好的平台。”

回忆自己的成长,2013年开始在医学院全院范围内举行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无疑是刘畅开始崭露头角的重要起点。为了激励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锻炼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医学院举办了首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而刘畅,也正是从那一次竞赛中脱颖而出,囊括一等奖,“最佳教案奖”和“最受学生欢迎奖”三大奖项,也成为了她2016年参加上海赛,并从上海走向全国赛的契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练”的理念在青年教师中得到了一致的认可,此后每年的教学基本功竞赛的舞台上,都涌现出了更多优秀的青年教师。
教学乃立校之本,青年教师是关乎学校未来发展的重要群体,2014年市教委在交大医学院实施的“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为热爱教学的“青椒”们打开了一扇大门。刘畅清晰地记得,在医学院“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实施动员大会上,院长陈国强直言“交大医学院科研、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了吗?我们的教学是否对得起高分考进来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我心里是有问号的。”刘畅说这番直言让她扪心自问: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自身如果不提升,不发展,何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在“激励计划”的带动下,以刘畅为代表的一众青年教师以教学团队为单位,在团队首席教师和骨干教师的帮助下,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创新等多方面提升自己。刘畅就是“激励计划”最突出的受益者,在由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郭晓奎教授领衔的“病原生物学”教学团队中担任教学秘书一职。在团队运行过程中,郭老师格外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他常说,学生知识的获取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并在基础的知识上进一步创新的能力更为重要。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最难企及也是一名高校教师最应去做的。刘畅表示,在团队中,每位青年教师都配备了高年资教师作专项指导,安排青年教师试讲、听课;日常工作中,团队也会尽量创造机会,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种科研、教学讲座;定期请青年教师汇报教学科研进展,帮助解决他们实际问题,切实提高业务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医学院教学发展项目学习,很多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教育专家会定期来到医学院举办讲座,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成果都带给了青年教师更宽广的视野,更独特的视角,和青年教师的思想碰撞出了火花,每位老师都感觉受益良多。

“2016年是我人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刘畅坦言,“荣誉固然令我欣喜,令他人羡慕,但我更进一步感悟到之后应做的是把竞赛中的收获应用在自己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不忘初心,在三尺讲台上继续挥洒我的青春,上好每一堂课,做一名真正优秀的高校教师。”在刚刚结束的第三届上海高校教师青年教学竞赛上,医学院青年教师再传佳绩,收获一个特等奖,一个一等奖,交大医学院无疑已经成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的一片沃土,刘畅表示作为青椒中的一员感到未来奋进的劲头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