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大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题主线和奋斗目标,在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栏目“四十人话四十年”。

本期访谈人物:上海交通大学房颤中心主任、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刘旭
“我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母亲是妇产科医生,父亲也在卫生局工作。从小耳濡目染,对于学医这条路,我一直都走得非常坚定。”报考大学时,刘旭的全部志愿都填报了医学专业,最终也顺利考取了山东潍坊医学院。毕业后,他分配到了当地一家大医院的普内科轮转,但一心还想继续深造、学习。1989年,刘旭考上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北京朝阳医院开始从事心脏病的介入治疗工作,师从我国著名心脏病介入治疗专家胡大一教授。1996年6月,他作为引进人才来到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并在2007年取得了博士学位。来到胸科医院后,刘旭正式开始了房颤诊治的道路,一做就是20年。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通俗讲就是心脏跳的节律、频率都不正常了。我国的房颤患者高达1300万,这一病症危害严重,患者的脑中风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刘旭是国内率先开展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医师之一,其个人完成的射频消融病例数量和质量在国内常年保持领先。在他的带领下,上海市胸科医院已对万逾例房颤患者施行导管消融治疗,是目前我国完成该手术例数最多的医院,连续多年保持年房颤射频消融术数亚太地区首位,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这些病例中95%的阵发性房颤患者,80%的持续性房颤患者术后永远与房颤“告别”。
刘旭对于做房颤诊治的执着就和当年做医生的坚持一样,丝毫未曾动摇。“1998年6月18日,我第一次出国参加法国的一个心律失常专题会议。结果在会场遇到了第一个发现房颤起源点的法国心脏电生理专家Michel
Haissaguerre,他告诉我射频消融术有希望根治房颤。”专家的这句话彻底点燃了刘旭的热情,他回国后想办法与国内最好的电生理专家联合攻关,设计射频消融的手术方案,并在国内率先开展房颤消融术,开创了先河,累积了宝贵经验。那年他33岁,正是一个“想干活,找活干”的年纪。

任何一个新技术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心脏介入刚刚起步,房颤射频消融术更是一个新兴手术,效果如何?国内医生大多没有把握。起初技术尚不成熟,个别患者出现了严重并发症,一度对刘旭打击很大,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有时在手术台上找了4、5个小时还是没有发现病灶,可是回到病房患者又发病了,“敌人”如此来无影去无踪,又该怎么办?面对众多的挑战和未知,刘旭始终没有放弃过希望,依靠自己和团队的不断学习与探索,凭着一股子韧劲与干劲,终于找到了治疗房颤的途径,逐步形成了非常成熟的技术。2001年,随着三维技术的普及,让刘旭对房颤射频消融术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并大量应用于临床。同时,他还勇于向常规房颤诊疗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诊疗途径。他的团队在借鉴法国复合消融术式基础上,在国际上首创“CCL”术式,这种新型术式增加了慢性房颤消融的成功率,更兼顾了操作的简便性、手术终点的明确性。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心脏自主神经失衡”学说,并根据这一假说应用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心动过缓。
“带团队是最辛苦的,刚开始做房颤的时候,没想到病人需求量那么大,而当时的导管室数量又少,我们一般从早上8点开始做手术要一直持续到凌晨2点,这样的状态持续了4、5年。”回忆起和团队拼搏的岁月,刘旭觉得这些付出都不算什么。房颤射频消融术可以说是目前介入心脏病领域最复杂的技术,对医生的手法操作要求很高,需要医生眼观六路、手眼协调。因此,直到现在刘旭也丝毫不敢懈怠,依旧坚持在临床一线,几乎现场把关每一台手术。患者的生命与手术质量永远是刘旭团队放在首位的。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股发展的洪流为每个行业都带来了机遇。作为一名医者,身处这个时代更是幸运,能与国外的先进技术同步对接,医疗环境和民众的就医体验不断提升,做医生也更有自豪感与成就感。”在采访的最后,刘旭这样说道。问到他对未来的展望,刘旭的回答很朴实:“我就想扎扎实实做好每天的事情,做好当下,时刻应对挑战,让自己永不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