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多个前所未有的奇迹。为全面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交大医学院走过的发展历程,围绕党的十九大和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主题主线和奋斗目标,在医学院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指引下,围绕医学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促进“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作,更好地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医学院党委宣传部现推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系列栏目“四十人话四十年”。

本期访谈人物: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原院长 贾伟平
“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肩负责任。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需要始终保有热情。”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变化,贾伟平用一句平淡却深沉的话语涵盖自己的心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抉择,开启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也就是在这一年,贾伟平离开了校园,走上了工作岗位。
四十年,贾伟平响应时代波澜,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在医院,她是医者仁心的专家,也是勤政务实的院长;在学校,她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授;在内分泌代谢疾病研究领域,她是执着科研创新的科学家;在全国,她是有责任有担当的全国人大代表。面对这些不同的岗位,不同的角色,贾伟平教授始终努力做好,臻于至善。她的名字,屡屡与“首次”相连。首次发现12个中国人2型糖尿病新易感基因,首次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生物标志物,首次提出中国人糖化血红蛋白诊断糖尿病的切点,首次建立动态血糖监测的正常参考值。她的探索,开启了糖尿病诊断治疗的“中国模式”。

为了实现“使糖尿病可防可治”这个目标,贾伟平对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早期预警生物标记物进行了孜孜不倦的研究。她的团队首次发现血清FGF21是反映糖尿病相关代谢病——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新型血清标志物,据此构建了“FGF21早期预测模型”,经3年随访研究证实该模型能较超声检测更早识别非酒精性脂肪肝;进一步机制研究揭示,FGF21能改善肝脏脂肪沉积和胰岛素敏感性,具有代谢保护作用。该生物标志物已向临床转化,为糖尿病防治的“关口前移”提供了早期预警新技术;联合开发的相关新药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为糖尿病的治疗提供了潜在靶点。
“在三甲医院,医教研是不分家的。”贾伟平说,医生在临床中,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有发现问题的眼睛,有倾听问题的耳朵,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怎么解决?不能光靠拍脑袋,还要走进实验室,用数据说话。凭借40年的临床研究,贾伟平深知:临床科研既要顶天——瞄准前沿、永攀高峰;也要立地——贴近生活、贴近患者,糖尿病防控的难题应该在临床一线和社区基层设法解决!为此,她潜心钻研,孜孜以求,频频出招:建立国家代谢性疾病生物样本库,开展2型糖尿病群体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中国人2型糖尿病遗传新易感位点,揭示了国人糖尿病的遗传特征,开发出遗传预警模型和基因芯片;创建系列糖尿病诊断、监测及预警新方法,提高糖尿病和高风险人群早期诊疗效率;建立适用于中国人的腹型肥胖诊断标准,为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提供手段;制定及修订了《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中国动态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等。

“她是针对中国人特点的糖尿病研究者,架起了遗传和临床之间的桥梁”。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如此评价贾伟平的工作。
对医学的热爱成就了贾伟平的辉煌。近年来,贾伟平作为首席科学家牵头973项目,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等各类重大科研项目20余项;目前,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SCI文章100余篇,累积影响因子300余分。

“很多道理,你现在和年轻人说,他们很难领悟。当医生,如果你没有热情,缺少寻根究底的韧劲,那最多也就是做一个普通的医生。没法站地更高、看得更远。而最美的风景,往往需要攀上高峰,才能一睹真容。”
40年来,贾伟平扎根在临床、科研、教学、管理一线,获国家、教育部、上海市等各级科技进步奖16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13年、2011年、2008年三次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先后获得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科技精英、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改革开放40年,回望来路,贾伟平满怀感激之情;展望未来,她坚定信念,不忘初心。“我的唯一目的,是为病家谋幸福。”简简单单13个字,是她对病家的责任和关怀,也是她对医学的执着与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