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七秩华章、学科巡礼--生物医药临床研究与转化协同创新中心
  作者:  2025-08-21

(一)简介

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药学、临床医学国家“双一流”学科构建的实质运营中心为策源,国家新药临床试验示范平台(4家)和13家附属医院、40余家亚专业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为创新平台,国内外生物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为协同网络,形成“策源-平台-网络”紧密连接的协同创新产业链助推机制和模式。       

中心以学校基础-临床合作和国内生物医药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知识服务和加速成果转化为出口,支持国家和上海生物医药战略发展;“研-产-学-管-用”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已成为对行业发展和学科发展有重要贡献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基地。

(图1:“策源-平台-网络”协同创新新机制)

(二)发展历程

中心于2012年底在上海市教委正式批准成立,2014年6月通过中期验收,并进入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序列。2021年3月通过2018-2020三年建设绩效评估,获得上海市医学和健康领域唯一优秀。2021年5月直接纳入新一轮(2021-2025年)重点支持范围。

中心经十余年建设,成效显著,已成为上海交大医学院促进基础临床合作和提高临床试验水平的重要抓手。中心2021年被认定为教育部上海市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继续坚持“集聚、适变、创新和共赢”的发展理念,构建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的新格局,为国家和上海生物医药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2:中心被认定为教育部-上海市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三)研究方向

中心持续聚焦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疾病和眼科疾病等严重影响国民健康的慢性重大疾病的创新药物与生物技术的临床转化,以4个国家级GCP临床试验示范平台(长三角共10家,其中上海8家、江苏2家)及40余家专业GCP平台为核心,为国内外制药企业承担恶性肿瘤、神经精神疾病和眼科疾病新药高质量国际和国内多中心临床评价100余项,创造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我国原创新药的发展,体现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建设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的建设目标。

(图3:中心重点研究方向)

中心集基础-临床试验平台、临床数据管理平台、生物医药转化平台于一体,在医学院有4234平米的专属场地和先进技术平台,包括系统药理学-药物靶标发现与新药筛选平台、药物设计与合成、化学信息学、分子影像学、动物药效模型、药动学与代谢组学等平台,以及医学院临床研究中心和技术转移中心。共享国家转化医学重大设施(瑞金和闵行园区)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设施,聚集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 GCP中心的临床资源和研究型病房。

(图4:中心特色药物筛选和评价平台)

(四)组织管理架构

中心实行理事会(或技术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聘任丁健院士为理事会理事长、范先群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聘任多位生物医药领域专家为两会委员。中心以理事会和学术委员会为决策核心、行政管理团队为执行和协调中枢、转化医学领军人才和协同创新项目组/平台为主体,形成跨学科、多层次组织体制。以“科学高效、强强联合、协同创新、开放共享”为体制机制优化的基本原则,整合附属医院国家药品临床研究机构/GCP平台、科研院所和知名药企等资源,探索建立一整套有利于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人才培养和绩效考评等机制,运行体制机制逐年完善,协同效应和成果价值显著提高。

(图5:中心组织管理架构)

(图6:2025年度中心理事会)

(五)未来规划

中心将继续秉持集聚、适变、开放、共赢的方针,加强基础药理和药物评价平台建设,积极对接和服务临床评价平台,强化产医融合新模式和医企需求对接机制,打造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新高地,加强国内外基础临床交流合作、扩大国际和行业影响力。依托浦东新校区建设契机,致力于将中心打造为科创转化的重要策源地,产学研合作的主干力量,以及成果转化的先锋示范基地。